电磁学简史精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 磁 学 绪 论 富 笑 男 主要内容 电磁学研究的对象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的内容及结构 电磁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书 电磁学研究的对象 电磁学是经典物理学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研究电荷、电流产生电场、磁场的规律;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电磁场对电荷、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场对物质的各种效应等。 电磁学发展简史 1、人类对于电磁现象表面性质的认识: (1) 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记载了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以及天然磁矿石吸引铁的现象。摩擦过的煤玉具有吸引较小物体的能力;磁石可以吸引一串铁片、具有磁极、相同磁极相排斥、弱磁可被强磁改变磁极、磁石制成罗盘用于航海。这一相当长时间琥珀与磁石的性质被看成是其固有的性质。 电磁学发展简史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已有“山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慈石名铁,或引之也”等磁石吸铁的记载。东汉已有指南针的前身司南勺。在北宋时,已有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制作指南鱼或用磁石磨针制作指南针,并用于航海;西汉末年已有“瑇瑁吸鍩”的记载,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晋朝(公元三世纪)“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电磁学发展简史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的记载,以及现代科学考石学家的考证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说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称慈石,用慈爱来描述磁石吸铁现象)制成汤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 电磁学发展简史 这里要指出关于指南车的问题,历史上传说黄帝(约公元前47世纪)和西周周公(约公元前21世纪)曾制造和使用指南车,但是经过后来的文献考证和模型制作试验,都已证明指南车与指南针没有关系,汉代以后的指南车是依靠机械结构,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现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也有指南车的模型展出。 电磁学发展简史 玳瑁别名十三鳞、瑇瑁、文甲,大型海龟。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 ???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电磁学发展简史 司南(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司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还不是指南针。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国人就发现山上的一种石头具有吸铁的神奇特性,并发现一种长条的石头能指南北,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凿雕成一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指南车 电磁学发展简史 2、人类对于电磁现象本质的认识: (1)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的《磁石论》对于磁石的各种基本性质作了系统的定性描述。把经摩擦的琥珀等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称为“电的”(electric)。他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大约在1660年马得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到十九世纪霍耳兹和特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 电磁学发展简史 (2)十八世纪电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①1729年英国的格雷研究琥珀的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它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1733年法国的杜费把电区分为“玻璃的”和“树脂的”两种,他得到: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他把电想象为二元流体,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彼此中和。 电磁学发展简史 ②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欣布罗克为了避免电在空气中逐渐消失,试图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从而发明了电容器的原形—莱顿瓶。这种贮存电的方法同时也被德国的克莱斯特独立地发现。 电磁学发展简史 ③1747年美国的夫兰克林认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的量存在于所有物体中的一种元素;电象流体一样可以流动。这种电的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使用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观察到导体的尖端易于放电等等。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风筝实验。他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1754年首先由狄维施实现,这是迄今所知的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 电磁学发展简史 穆欣布罗克 的发现,使电学史上第一个保存电荷的容器诞生了。它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发明的。所以叫做莱顿瓶,这就是最初的电容器。 电磁学发展简史 莱顿瓶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学家们不仅利用它们作了大量的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