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 Mutation:遗传物质的改变 1.染色体结构变异及遗传学效应 2.染色体数目变异 3.染色体畸变与人类疾病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果蝇唾腺染色体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一、果蝇唾腺染色体 是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如果蝇,摇蚊幼虫消化道(尤其是唾液腺)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核中的一种可见的、巨大的染色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产生: 果蝇幼虫(三龄)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细胞不再分裂,停留在间期,构成一个永久间期系统。但核内染色体却在不断复制。 1.巨大性、伸展性 间期细胞的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处于充分伸展状态,使染色体变得相当巨大,比其他体细胞的中期染色体长约100~200倍,因此也称巨型染色体,又称多线染色体。 间期细胞核内每条染色体正常复制达210~215次,但不发生着丝粒分裂和染色单体分离,导致一条染色体的单体数目成倍增长,使每条染色体中的染色线(染色单体)多达500~1000条,平行排列成宽而长的带状物,故又称多线染色体。 2.体联会: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集中形成染色中心,各同源染色体从染色中心向外伸展。 3.有横纹结构: 由于每条染色体在不同区段螺旋化程度不一,因而出现一系列宽窄不同、染色深浅不一或明暗相间的横纹。 不同染色体的横纹数量、形状和排列顺序是恒定的。利用这些特征不仅可以鉴定不同的染色体,还可以结合遗传实验结果进行基因定位。 4. 出现puff结构 在幼虫发育不同时期,活跃表达的基因(转录)形成的特殊泡状结构称为puff,或称染色体的疏松。这是螺旋化的染色体局部解旋的结果。 这些特殊的疏松区段转录100次左右,是为了产生幼虫期和蛹期所需要的非常大量的丝状蛋白质的mRNA。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断裂的原因:温度剧变、物理射线、化学诱变剂等。 断裂的结果:正确重接→复原;错误重接→结构变异 缺失: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断片未与断端相接,结果造成染色体的缺失。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在染色体臂上发生两处断裂,中间片段脱离后,近侧段和远侧段的片段断彼此连接,形成新的染色体。 缺失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1)细胞学效应 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缺失体出现特征性的环状结构→缺失环。 (2)遗传学效应 ?缺失致死:缺失片段大小不同,遗传学效应不同。大片段缺失甚至在杂合状态下也是致死的。X染色体的缺失则是半合子致死。 假显性现象之例2 果蝇X染色体缺失 Notch基因导致翅膀后端边缘缺刻。 假显性:缺刻果蝇表现为白眼显性(正常情况下红眼显性,白眼隐性)。 1.定义:两条同源染色体在不同点断裂,交换后重接。 类型: ①串联重复:重复片段紧接在固有的区段之后,两者的基因顺序一致。 ②倒位串联重复:重复片段与固有片段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反 。 2. 重复的细胞学效应 中间重复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会出现一环状突起重复环。 3.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 剂量效应: 效应:重复区段内的基因重复,基因间关系失衡,影响个体生活力。 剂量:影响程度与重复片段大小以及重复纯合体与杂合体有关。 果蝇复眼由X染色体上(16A区)的基因控制,野生型果蝇每个复眼的小眼数790个左右。 效应:16A横纹区的重复造成果蝇的小眼数减少使眼睛缩成狭条—棒眼。 剂量:严重程度与重复次数有关。 果蝇棒眼的剂量效应 正常个体有一对控制眼睛形状的基因(B+)---790个小眼。 该基因重复一次构成棒眼基因(B)---68个小眼。 重复两次构成超棒眼基因(BB)---45个小眼。 果蝇棒眼重复基因产生的原因 果蝇棒眼重复基因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X染色体上16区A段发生了不等交换。 例2:人类的血红蛋白病 融合基因是两种非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拼接而成的基因。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错位配对引发不等交换的结果。 定义: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中间的断片转动180°后重接。 1.倒位的类型 2.倒位的细胞学效应 (2)倒位片段很长:倒位的染色体可能倒过来使其倒位区段与正常的同源区段配对,而未倒位的末端部分不配对。 (3)倒位片段适当大小,联会时倒位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所联会的二价体就会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环”。 3.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1) 抑制倒位区内重组 (2) 平衡致死系 (1) 抑制倒位区内的重组 ?倒位抑制重组发生现象: 现象:倒位染色体形成配子时不再发生重组。 本质:仍发生了重组,但重组产物是有缺失或重复,使配子无功能,因而无法检测出交换结果。 ?正常染色体 ?重复(A)/缺失(EFGH)—不育 ?倒位染色体 ?缺失(A)/重复(EFGH)—不育 ?该现象又称为交换抑制因子(crossover repressor,C): 仅仅是一种遗传学现象,其表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