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常用实验检查 实验检查的概念及用途 概念:是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方面的客观资料。 用途:协助诊断、观察病情与疗效、制定防护措施及判定预后。 主要讲解内容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 粪便检查 常用肾功能检查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第一节 血液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其他常用血液检查 一血液常规检查 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查包括: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测定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血液学分析仪器血液常规检查项目包括: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 红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值测定 血小板形态检测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RBC和Hb) 标本采集: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RBC及Hb增多的临床意义 相对性增多: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 绝对性增多:由生理、病理原因引起的组织缺氧所致。①生理性常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等。②病理性常见于严重的慢性肺心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RBC及Hb减少 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的低限,亦称为贫血,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贫血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 某些老年人:骨髓造血组织逐渐减少、造血功能减退、对营养的摄取吸收及利用减少,也可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②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伴发的贫血等。 红细胞破坏过多: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失血:急慢性失血均可致贫血。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WBC及DC)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分类,求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 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数。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WBC及DC) 标本采集法: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婴儿(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白细胞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后、剧烈运动、饱食、寒冷等。 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白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最为明显。伤寒除外。 急性失血和急性溶血。 急性中毒:急性化学物质或药物、生物毒素中毒等。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 恶性肿瘤。 其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等。 生成减少:部分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等。 破坏增多 1、理化因素损伤:放射线、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氯霉素、磺胺类、免疫抑制剂等。 2、脾功能亢进。 其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人外周血经涂片染色后可见中性粒细胞以2~3叶核为主,不分叶或分叶过多者均较少。病理情况下,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概念:外周血液中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增多5%。 意义: ①核左移伴有白细胞增多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常见于急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免费小学生竞选班长卡通PPT模板 (31).pptx VIP
-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及检修课件-第一部分.pptx VIP
- 高中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PPTppt.pptx VIP
- 2025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238个抢分关键词+572个高频词.doc VIP
- 4)-A統計基礎及品質統計.ppt VIP
- 2025最新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全)).docx VIP
- 赵海洋 十年 完整钢琴谱.pdf VIP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古文观止》训练50篇.pdf VIP
-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整体备课设计.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跑腿服务行业市场分析及竞争形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