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消臭整理 虞波 前言 人体每平方厘 米皮肤上有各 种微生物约50 ~5000个。 微生物(个体小于0.1nm、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种类繁多,据估计至少在10万种以上。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将微生物分成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及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 细菌: 由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由细胞壁结构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古细胞。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 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真菌: 由形态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 前者常见于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后者多呈丝状,分支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霉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被服、装饰用品以及医疗卫生用品等常伴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不利于生理卫生,合成纤维在被服和装饰等方面的应用日趋扩大,合成纤维制品吸湿性很差,作内衣、袜子和鞋垫等因不吸汗水,与附有汗水的皮肤及人体的温度构成一个适宜于微生物滋生、聚殖、发酵和腐败的环境,因而容易产生恶臭。 被服等沾上微生物后,对被服和人体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以被服为媒介而侵入人体并引起疾病的。不必说病原性微生物,就是非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也会使皮肤产生异常的刺激,甚至可能引起皮肤病。 2.为了防止被服把微生物传染给人们,首先要解决人体的清洁卫生和被服的防污染问题。人体分泌的汗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等排泄物附着在皮肤上,容易导致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从而使贴身内衣发出恶臭,袜子和婴儿的尿布中白癣菌的繁殖能引起斑疹等。 抗菌消臭整理发展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4000年,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人,为了保护狮身人面像中的木乃伊,在处理上采用的就是一种名为薰衣草的药物植物。 这说明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注意到纺织品的抗菌防臭问题了。 及至近代,关于抗菌防臭整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从大约100年前说起。那时.为了防止微生物对纺织品的侵蚀,就已经开始应用上了抗菌剂。 到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的纳粹德国,它们为了防止伤员的第二次感染,就曾采用季铵盐对军服进行浸渍处理。 后来,到1947年,美国人为了防止婴幼儿病患,对尿布、包袋、毛巾等施以第四级铵盐化合物处理,使得抗菌防臭技术又进了一步。 1952年以后,又连续出现了英国对毛毯和其他床上用品,采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处理的先例。所有这些,都是抗菌防臭整理的进化、演变,也是抗菌防臭整理技术在造福人群、朝着实用化方向发展的里程碑。 在抗菌防臭整理技术的发展史上,还有的国家,如日本,它是从二战后自美国引进消臭整理技术开始的。起初于六十年代中期,它们采用有机水银、有机锡、有机锌及含硫有机化合物为加工药剂,但技术上并未完全过关,后来,又经过了一些年,在解决了这些加工药剂有害皮肤健康的安全问题及洗涤时易脱落的耐久性问题之后,才达到象今天这样有效的发展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卫生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卫生纺织品就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至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抗菌、消臭纺织品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只是近20年的事 四大恶臭气体 硫化氢:臭鸡蛋味,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停止,精神失常。 甲硫醇:大蒜味,有麻痹作用,会损害神经组织。 三甲胺:腐败鱼臭味。 氨气:刺激性臭味,使反应性神经中枢兴奋,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大量时会使口腔、咽喉和胃部刺激,引起呕吐,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开发最早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的纺织品抗菌、消臭处理方法是后整理方法。这种方法加工方便,可供选择的抗菌剂范围很广。但后整理方法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抗菌、消臭效果的耐久性不理想。 随着化学纤维的迅速发展并在纤维消费领域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纯化纤或化纤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产品已成为各类纺织品的主角。由于化学纤维可以为纤维改性提供十分广阔的选择,人们开始逐渐把纺织品抗菌、消臭处理的视角转向纤维改性,以获取具有持久效果的纺织品,国际上自80年代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取持久性抗菌纤维的方法,其中以共混方式为主。 抗菌剂的杀菌机理 (1)菌体蛋自变性或沉淀,高浓度的酚类和金属盐及醛类都属于于这种杀菌机理。 (2)妨碍菌体代谢的某些环节,如通过氧化剂的氧化作用、低浓度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康磊商贸建议案分析.ppt
- 康明斯ISLeCM2150发动机介绍分析.ppt
- 康明斯发动机应用工程培训_电器系统分析.ppt
- 康明斯发动机应用工程培训_进气系统分析.ppt
- 康乃馨染业公司员工关系管理培训课分析.ppt
- 康宁广场·挑战秒活动执行方案分析.ppt
- 康普顿市场诊断及建议(jiang)分析.ppt
- 康师傅茶饮料广告策划提案分析.ppt
-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分析.ppt
- 康师傅员工招聘配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ppt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