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4课件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陈传江 副主任医师 第五章 中药文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中医药是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西药(现代医药)相对而言的。 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 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其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一般不包括来源于基因修饰动植物的物质、经微生物发酵或经化学等修饰的物质。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按加工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只做简单加工,未经炮制的中药称为中药材。中药材进一步炮制加工制成饮片。 草药一般是指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随着药源普查和对草药的不断研究,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界所应用,归入中药的范畴。 于是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大多称本草,所载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草类)药占大多数,故名本草。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生药指的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的总称,有生货原药之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药就是中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稍有不同的是,生药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应用而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麦角);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产物。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也包含有矿物药,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天然药物、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 各名词关系 物质层面: 天然药物≈中草药(中药含部分微生物发酵物) 理论层面: 天然药物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 中草药以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指导。 生药=中药材+草药-矿物药(国外) 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草药=中药材+中药饮片+草药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法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炮制等制作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通称为“中药饮片”,以适应中医临床医疗和中成药配制的需要,保证中医用药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 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适应于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中药的贮备;(纯净)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实用)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般包括: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例:巴豆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胃、大肠经。 一、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

文档评论(0)

宝贝计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