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用血2.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合理用血2

科 学 合 理 用 血 输血是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对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至今认识不足。有些医护人员仍抱着“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把成分输血这一科学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当作行政命令,勉强执行。有些医护人员对输血治疗风险认识不足,认为输血仅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多输一点或少输一点都没有关系,其表现之一是①只要患者有贫血表现就常规输血1-2单位(红细胞)、②手术出血量不多亦在术中或术后常规给患者输血、③久病体弱的患者经家属要求也给予输血、④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常规输入1-2单位血,等等。 一.全血输注的弊端,为什么提倡成分输血? 目前,不少医务人员在输血及血制品方面还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血比较“全”,全血可以顺便补充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增补止血功能,甚至把全血当作补充蛋白的营养品。, 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 但一旦离开了循环就发生变化。 ACD 或CPD-A 保养液在4 ±2 ℃条件下保存, 用ACD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21天,用CPD-A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在此条件下, 全血中的粒细胞1 d 后即丧失功能;12 h 后丧失大部分活性, 保存1 d 后丧失全部活性;24 h , 活性下降50 % ;3~5 d 后也损失50 %。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故而全血中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 其它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含量远不足一个治疗量, 因此输全血达不到补充蛋白和/或凝血因子的目的。广州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均用CPD-A保养液保存。 人血白蛋白也不宜作补充营养用,因其半存活期太长(20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而所含必需氨基酸中主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含量较少。如给白蛋白正常者输注时可反馈性抑制体内蛋白的合成,加速其分解,使循环负荷过重,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看,血清白蛋白正常者不宜补充白蛋白。 有些医生现在仍习惯用血浆扩容,现代输血学不支持这一方法。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现在临床不主张用血浆扩容,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 (如右旋醣酐、羟乙基淀粉) 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进行扩容。 误区二,认为血越新鲜越好。 现代输血学否定了这一陈旧观念。 新鲜血至今无明确定义, 目前认为用ACD 保存5 d 或用CPD-A 保存10 d 的血可以视为新鲜血。 1.过于新鲜的“热”血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对新生儿、有严重疾病及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可以增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 - GVHD) 的发生率,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 2.输当天血传染疾病的风险更大,因为未经冷冻库存的血中致病微生物活力更强,且当天鲜血未对肝炎、艾滋病等进行第2 次和第3 次复检,漏检率相对较高。而且1~2 d 的血由于未经过低温储存,不利于病毒的灭活,可能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病毒在全血中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中。在细胞成分中,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在血浆成分中,大部分病毒集中在冷沉淀中,未灭活病毒的凝血因子制品属于病毒高危品。进行成分输血可以选择性地输注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给患者输注不需要的血液成分。 3.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估计全血抗原表型达1017种, 输注全血可导致人体不需要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抗原致患者产生同种免疫, 产生相应的抗体, 下次输注时可能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危害患者的健康。 所谓同型输血,实际上是指献血者和受血者红细胞上某一部份血型抗原相同(如ABO血型、Rh(D)血型)而已,而红细胞上的其他抗原,以及其他成分的血型抗原都是不相同的。这些血型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都不可避免地使受者产生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并贮存在体内,当受者再次接受输血时,产生的这些特异性抗体便与输入的相应抗原结合,产生同种免疫输血反应。因此,限制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有利于降低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总之,全血的成分复杂,将无明确适应症的成分输给患者,从同种免疫和传播疾病的角度考虑,对患者有害无益。因此与成分血比较,输全血不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输血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正常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0.5-3%,虽然采供血机构对每一个献血者的血都要进行严格检测(HIV、HCV、HBV等),但由于存在以下因素,目前尚不能保证所有检测合格的血液(包括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百分之百没有病毒。 献血者献血时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亦无法检出; 机体感染后无免疫应答; 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 检测人员操作误差。 因此,输血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