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13) 第一章 金属的加热 1.1 加热的作用 1.2 传热方式 1.3 加热方式 1.4 热处理加热时间的确定 1.5 影响零件加热的因素 1.6 钢的加热缺陷及控制 1.1 加热的作用 (1) 影响内在质量 改变材料的热力学状态、晶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成分分布等,而后通过不同速度冷却,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P、B、M) (2) 影响外部质量 氧化、脱C、腐蚀, 尺寸变化和形状畸变。 1.2 加热方式 ①直接加热(内阻直接加热): 不需加热介质 如:电阻(垂融)、电磁波(感应加热)、 低能粒子(激光加热、电子束加热)。 ②间接加热(外热源加热):通过加热介质,以对流传导,辐射的方式向工件表面传递热量:电阻炉、盐浴炉、燃料炉。 1.3 传热方式 金属工件加热在各类热处理炉中进行 炉内热量的传递依靠辐射、对流、传导这三个基本物理过程使工件升温。 1. 热传导 传热物质无宏观定向移动,仅靠传热物质原位质点间的相互碰撞→热能 高—低 传递。 热传导过程的强弱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等温面的热量——热流量密度q表示 q=-?·dT/dx (J/m2h) ?—热传导系数(J/m·h·℃),单位时间内,每米长度温度降低1℃时,单位面积能传递的热流量。 dT/dx—温度梯度 负号“-”表示热流量方向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2、对流传热 发热体 工件 (1)相互对流的粒子相遇时发生热交换。 (2)对流传热时单位时间内加热介质传递给工件表面的热量QC关系: QC=αcF(T介-T工) αC:对流给热系数;F:热交换面积, T介、T工分别为介质和工件表面温度℃ (3)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流体流动的动力 自然对流(PV/T=C) 强制对流 流体的流动状态 层流 紊流 3 辐射传热 通过加热体在高温下产生的电磁波 (载体)来传递能量(辐射能 (热射线)波长为0.1~100μm ,0.4~40μm?)。 热辐射波的发射能力可用比能流eb (物体单位时间内由单位表面积辐射的能量) 表示. 4、综合传热 实际加热时三种传热方式同时存在,依工作温度,炉型结构,加热介质的不同而以某一种传热方式为主。 如箱式或井式电炉、盐浴炉、煤气炉等 ≥700℃加热工件时,主要靠对流及辐射传热 ≤200℃低温回火炉(盐浴或空气介质)中则主要靠对流及传导传热, 在真空炉中主要靠辐射传热。 1.4 热处理加热时间的确定 1. 加热阶段分为升温,均温和保温三个时间过程。 τh=τr+τs+τm (τr、τs、τm 为升温、均温和保温时间) 保证:透热、A组织转变(几秒)、碳化物溶解、A成分均匀化(1分种)或不平衡状态转变成平衡状态。 依据具体工艺. 2.工件加热时间(透热)的经验计算式: (1)以工件有效厚度为基础的经验计算式(实用): 工件有效厚度为H,指工件在传热最快方向上的最大截面厚度 α为加热系数,min/mm或s/mm K为装炉修正系数,通常取1.0~2.0 碳钢和合金钢在各介质中的加热系数(α值) (2)以工件几何尺度为计算基础的加热时间计算式 薄件可以根据斯大尔基理论公式计算炉料升温时间 热处理设备 原材料 零件尺寸及形状 加热制度 堆垛方式 1、热处理设备的影响: ①? 加热设备的介质(气氛、盐浴、真空)状态; ② 设备输出功率大小(能达到温度范围); ★③炉膛内有效加热区(根据预先测温而假设的,能够保证由给定热处理工艺所要求的加热温度的装料区域)范围和温度的均匀性。 2、原材料影响 工件材料不同,加热系数不同,如低碳钢加热时间短,高合金钢加热时间长。 3、零件尺寸及形状对加热时间的影响 4、加热制度的影响。 ★零件入炉的方式有四种 ①预热加热升温 ②随炉升温 ③到温入炉 ④高温入炉 预热加热升温和随炉升温热应力最小但耗时长 高温入炉 节能的快速方法 (易产生热应力) 适用: φ<400mm的中C合金钢 φ<600mm中C钢和低C合金钢。 5、堆垛方式 工件的堆垛方式直接影响热量的传递。所以,炉内工件的堆垛方式不同,加热修正系数K也不同。 1.6 钢的加热缺陷及控制 (1)氧化(Fe被氧化) (2)脱碳(C被氧化) 1、氧化(Fe被氧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清版)DB43∕T 140-2023 造林技术规程 .pdf VIP
- 2025广东汕尾市海丰县纪委监委招聘政府聘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飞机构造基础 液压源 液压源的组成(二).pptx VIP
- 正元地下管线数据处理系统用户手册(Zyspps Ver5.0).pdf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2版) 茆诗松全套PPT课件.ppt
- 瑶族舞曲(管弦乐)总谱.pdf VIP
- DCS控制室全操作规程.docx VIP
- 爱立信5G四期产品及建设方案介绍.pdf VIP
-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课件(新教材).pptx
- 《汽车鉴定与评估》全套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