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概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性出血热 承钢 医 院肿瘤科 马进元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流行于世界 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 病原学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为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直径为78—240nm。其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和S。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M基因编码包膜蛋白(G1和G2); L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抗原性强,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血清型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流行地区 Ⅰ型 汉坦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中国、韩国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中国、韩国、 大白鼠 日本 Ⅲ型 普马拿病毒 轻型 棕背平 欧洲、俄国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田鼠 美国 贝尔格莱德 重型 黄颈姬鼠 南斯拉夫 _多布拉伐病毒 泰国病毒 未明 泰国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印度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美国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长沼病毒、黑渠巷病毒、纽约病毒及安第斯病毒等。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 和Ⅱ型 病毒。 病原学 汉坦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pH5.0以下易灭活,56℃30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 流行病学 ㈠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已发现约170多种,我国有67种,大多为偶然感染。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主要是大林姬鼠。大白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其他动物如猫、狗及家兔亦可携带病毒。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㈡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和水。 3.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污染物。 4.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 有认为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㈢流行特征 ⒈地区性 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我国疫情最重,老疫区减少,新疫区增加。 ⒉季节性 全年可发病,但有季节高峰。野鼠型11月—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型3—5月为高峰。 ⒊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男多于女,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本病隐性感染率低,2.5%—4.3%。病后血清抗体2周达高峰,可获持久免疫。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㈠发病机制 目前尚末完全明了。 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有发热及中毒症状,而后引起免疫损伤造成全身小血管及多数脏器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充血、出血及血浆外渗,引起水肿、休克及多脏器损伤。肾血流不足及免疫损伤,可发生急性肾衰。小血管广泛损伤及释放的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可导致DIC及继发性纤溶,进一步加重休克、出血、肾损。 ㈠发病机制 ⒈病毒直接作用 ①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②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致病性不同;③患者几乎所有脏器组织中可检出EHF抗原;④体外试验证实病毒可造成直接损害。 ㈠发病机制 ⒉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休克和肾损害。 其他免疫应答:Ⅰ、Ⅱ、Ⅳ型变态反应也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㈠发病机制 ⒊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病毒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