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永乐年间(1403—1424),社会各种矛盾得到相应调整。 开始着手发展对外关系。派人到南洋各地及朝鲜等地招谕,招谕各国遗使来华朝贡。 1403年,朱棣下诏恢复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 1405年,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还专门设立驿馆,接待来华使者蕃商。泉州驿馆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州曰怀定,主要接待日本、琉球、占城和西洋各国。 1408年,还添设交趾、云南提举司,从事朝贡贸易管理。 海禁开放以后,外国使者、商人来华日多,政府新添财源,民间也可博商贾之利。 * 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统治者组织的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航行。前后7次,历时28年 1405—1433 ,到过30多个国家,有12万人参加。郑和下西洋阵营庞大、声威显赫,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但他对于华侨出国和在当地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1)为华人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郑和下西洋不仅打通了海外通道,开辟了多条航线,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航海资料和途经各国的详细记载,对华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的帮助。 不少华人是随郑和船队出去,久居不返成为华侨的。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归来时人数少了6000多人,显然有部分人成为“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 梁启超先生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作出肯定:“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 * 2、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2)促进了华侨社会的发展 A、招抚海外的中国人 明初,在三佛齐的旧港,广东南海人梁道明是有名的华侨领袖,“闽粤军民,泛海从之者数干家”,在他向明朝进贡时,特命副首领施进卿代领其众。 广东人陈祖义,其系全家移居于此,自为首领,甚是豪横霸道。“凡有经过客人,辄便劫夺财物。”“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的返国途中,举兵镇压了以陈祖义为首的海商势力,扶持施进卿为当地华侨领袖,任命施为旧港宣慰使。爪哇政府也委任施进卿为旧港管理行政、宗教事务的大臣。后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还专门去旧港,解决施进卿死后的继承人问题。 * 郑和虽然镇压了有的海商势力,但他并不是要消灭南洋的华侨。郑和对于那些在南洋已安居乐业的华侨进行安抚,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 B、招引华侨回国 郑和并没有视华侨为弃民而断绝他们归国的道路,还招引华侨回国。如永乐五年 1407年 ,就有800余名海外逃民因相渝而归。 * (3)提高华侨的社会地位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政治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南洋和印度洋地区的声望,使明王朝的声威远播,密切了我国与南洋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从1403--1422年爪哇派来访问中国的使团有十七次之多,改变了爪哇曾一度与明朝发生摩擦日局面,从而有利于原先已移居南洋的华侨在当地久居和开发。进一步改善了南洋华侨的处境,大大提高了海外华侨的社会地位。 * (3)推动华侨社会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些华侨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南洋华侨和当地人民无不对郑和无比崇敬、怀念和爱戴。 在南洋华侨中郑和被神化了,今天在马来西亚等地的三保庙里仍有对郑和的顶礼膜拜。在今天印尼的爪哇岛保留有以郑和名字命名的三宝垄(城市名)、三宝街、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公庙、三宝墩,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也有三宝庙。在马来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在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庙中祭中官郑和)、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塔;在泰国有个锡门(华人出入必经之处,郑和为建卓楔,扁曰天竺国) 泰国曼谷的三宝公庙有一幅对联:“七度下邻邦,有名胜遗传异域;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邦故乡。” * 四、明初、中期的华侨 (二)明初、中期华侨的特点 1、华侨出国港口的转移 这个时期,由于泉州港的衰落,1474年市舶司迁移福州,特别是明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所以华侨出国多是转移至官府势力不及的偏僻港口,如漳州月港、晋江安平港、广东饶平、汕头等地。 2、开始出现侨居地的华人社会。 由于华侨在南洋各地居住的增多,并开始对一些地方进行开发,所以出现了由华侨移民聚居形成的“新村”,“奶街”“大唐街”即华人社会。如旧港也有数千家人聚居,菲岛马尼拉华人聚居已达万人以上。这些华侨聚居一处,有自己的地盘与组织首领,从事共同或相互联系的职业,具有共同的地域、经济联系及民族心理状态。可称为华侨社会。保持着华人的民族风俗习惯。 * 四、明初、中期的华侨 (二)明初、中期华侨的特点 3、分布地域广泛 中国海商活动于东、西洋各地,建立起北通日本、朝鲜,南到南洋各地,西至阿拉伯半岛,远达东非沿岸的贸易网络。 在日本的人数不少,南安郑芝龙1612年往长崎,当时日本有华侨三万多人,泉州人李旦为平户华侨领袖,与其弟李华宇同为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