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
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
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
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
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了解:
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难点]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熟悉: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正邪的概念。
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了解:
病因的概念。
六淫的含义。
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
[重点]
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难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
第五章 四诊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
2.五色主病。
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
熟悉:
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与脏腑的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
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
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
了解:
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