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VIP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8中国古代经济(包训国)

专题八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1.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2.基本要素 (1)生产工具与技术 ①商朝青铜器种类繁多,出现很多青铜工具。 ②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使用铁锤、铁斧等铁制工具,牛耕技术出现。 ③战国时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 ④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⑤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并创制了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农作物推广 ①商朝:种植黍、稷、麦、稻、桑、麻。 ②西周:农作物品种增多,包括后世的大部分作物。商周时“五谷”已种植。 ③北宋:淮北的粟、麦、黍、豆传入江南和两广地区;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从福建又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区和福建广泛种植。 ④明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农作物传入我国;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地。 (3)兴修水利 ①春秋:芍陂、邗沟。 ②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灵渠是秦始皇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魏建国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南朝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⑤隋唐: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超过六代之和。 (二)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九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8.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无一例外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现筒车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3.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西汉时,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4.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