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和实证.doc
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
【摘要】:本论文针对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缺乏一套能够系统解说逆境中个体心理适应机制的人格理论,尝试加以突破。本论文理论建构部分,以沟通分析人格理论和最新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大量人格理论和心理弹性理论,提出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后者以人格新概念——“自我心态”为核心,系统解说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内在机理,包括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观、人性观、个性观、社会心理观、心理适应观、心理弹性观共七部分观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具有简洁性和理论整合性,旨在全面解说和透彻探讨个体的心理适应机理,并重点说明个体在逆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适应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本论文实证研究部分,针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核心部分——“人格适应观”、“心理弹性观”进行了验证性实证研究。分研究一和分研究二中,采用经典人格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等多项研究工具,对中学生群体(1012人)和大学生群体(5302人)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探索“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各自我心态与人格适应、心理弹性领域诸因素的相关和因果关系,最终验证并部分修正了演绎自“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中“人格适应观”和“心理弹性观”的各项研究假设,为后者提供了实证依据。分研究三则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例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的理论分析,解说并佐证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理论观点。本论文最后部分,为展现“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应用性和理论整合性,服务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笔者将其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链接到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着重探讨前者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方向和途径。继而,笔者将根源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多视角PAC人格模型”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同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人格思想进行了链接,充分展现前者的理论整合性和文化普遍性。【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积极自我心态脑神经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8
【目录】:中文摘要9-10英文摘要10-11前言11-13第一篇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3-841·1引言13-241·1·1问题的提出13-161·1·2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16-181·1·3关键术语18-241·2心理弹性研究综述24-491·2·1心理弹性研究简史24-321·2·2压力与心理健康32-381·2·3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38-431·2·4心理弹性研究领域的空白与不足43-491·3西方心理学人格研究综述49-841·3·1西方心理学主要人格结构观与人格发展观49-551·3·2西方咨询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格观与人格适应观55-591·3·3沟通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观、人性观、人格适应观及其人格发展观59-711·3·4沟通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简史、相关研究及其理论渊源71-84第二篇多视角PAC模型理论建构84-1532·1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渊源与核心观点84-1042·1·1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基础84-872·1·2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心理学基础87-912·1·3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脑神经科学基础91-1002·1·4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核心观点及创新意义100-1042·2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格结构观与人格发展观104-1172·2·1多视角PAC模型人格结构观104-1112·2·2多视角PAC模型人格发展观111-1172·3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性观、个性观与社会心理观117-1272·3·1多视角PAC模型人性观与个性观117-1232·3·2多视角PAC模型社会心理观123-1272·4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格适应观与心理弹性观127-1532·4·1多视角PAC模型人格适应观127-1422·4·2多视角PAC模型心理弹性观142-153第三篇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实证研究153-2123·1分研究一: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人格适应观”实证研究153-1693·1·1研究目的153-1543·1·2研究方法154-1583·1·3研究结果158-1643·1·4讨论与结论164-1693·2分研究二: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心理弹性观”实证研究169-1943·2·1研究目的169-1713·2·2研究方法171-1753·2·3研究结果175-1863·2·4讨论与结论186-1943·3分研究三: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心理咨询个案研究194-2123·3·1个案一:一例回避暗恋对象的大二男生194-2063·3·2个案二:一例紧急心理干预的研一女生206-212第四篇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拓展212-2304·1社会自我心态的可塑性、塑造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