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考试重点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P7 2.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P10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P11 4.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P29 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P29 6.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P30 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P31 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P32 9.斑疹:斑和疹均为出现于肌表的红色皮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P33 10.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P72 11.辛开苦降:湿温病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的治法,治以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方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P111 12.轻法频下: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胶结去,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腑,难速驱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用药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所谓轻法频下。 13.浊邪害清:浊邪指湿热之邪,清:清窍。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熏蒸向上,湿热相搏,热蒸湿动,势必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头昏重,耳聋,鼻塞,胸闷等清窍壅塞的症状。P169 14.分消走泄:又称分消上下,是温邪与痰湿相夹阻于三焦,三焦气机郁滞之证,治疗宜用开上、畅中、渗下之法,以宣展三焦气机,利湿化痰,祛除上中下三焦之病邪的治法。如温胆汤或杏仁、厚朴、茯苓等。P170 15.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16.狭义伤寒: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 17.白?:在温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的白色疱疹。在湿温病,署湿病,伏暑病中可见。 18.神昏谵语:神昏指甚至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旺旺并见,温病中昏谵多系闭证,实证。 19.清泄少阳: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兼以化痰和胃。适用于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的症候。如蒿芩清胆汤。 20.凉肝熄风:用甘苦合酸寒之品凉肝解痉,透热养阴,适用于温病邪热内炽,肝风内动的症候 21.滋阴熄风:用咸寒合酸甘之品育阴潜阳,滋水涵木,适用于温病后期热入下焦,日久真阴亏损,肝木失函,虚风内动的症候。 23.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伤人急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起病多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而无卫分证。 24.热结旁流:热迫肠道分泌津液而下注,因粪结以致水液从旁流下,见纯利稀水。 25.辛苦开降: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 刘河间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P3 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P3 在清代众多医家中,温病大师叶天士对温病学所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由叶氏口授,其门人笔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P4 牙齿光燥如石: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之象,也可因温病初起,肺卫郁遏,表气不通,津不上布所致。 牙齿干燥如枯骨:为肾阴枯竭,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预后不良。P39 实证痉的表现: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弦数有力等。 虚证:抽搐无力,手指蠕动,或口角震颤,常伴有地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舌绛枯萎,脉细弦数。 温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分类: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 温热类风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湿热疫,暑热疫 白?病机+治法 晶?主要由于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胶结难解,湿热郁蒸肌肤而成。当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枯?为正不胜邪,精气聚结而成。当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辛凉三剂;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