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解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间食物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二、海洋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三、海洋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 四、海洋动物食性的特化 五、海洋动物食性的转化 本章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的类型、种间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捕食者与被食者的辨证关系;种间竞争的基本原理、生态位的基本概念、生态位分化的主要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间食物关系;种间竞争与生态分离。 难点:有关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第一节 种间关系的类型 一、捕食(营养关系) 二、竞争 三、互利 四、共栖(偏利) 五、寄生 六、偏害 七、中性现象 1、捕食(营养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营养)。 2、竞争 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个体间发生对于资源(栖息空间、食物)的争夺。 牡蛎——藤壶; 罗非鱼的领域性 3、互利 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 珊瑚礁大型鱼类——鱼“医生” 虎鮋——水螅 (转移栖息场所和提供伪装) 双锯鱼——海葵 (吸引饵料生物并分享) 鳑鲏——河蚌 蚌的呼吸水流给鳑鲏卵供氧,鳑鲏体表作为稚贝附着基 4、共栖(偏利) 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 鲨鱼——领港鱼; 鲨鱼——鮣鱼; 军舰鱼——葡萄牙军舰水母 海参——潜鱼 5、寄生 通常是一物种对另一物种构成有害影响。 6、偏害 (1)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害,对另一方无影响。 (2)甲物种通过乙物种对丙物种产生危害,乙物种不受影响。 贝毒危害人类。 7、中性现象 彼此互不影响。空间和食物的利用不产生竞争 第二节 种间食物关系 一、种间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1. 个体水平上: 食物是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动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普遍的联系。 2. 种群水平上: 食物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种间矛盾斗争的发展和变化。这种食物关系往往起到: 优存劣汰 种群数量调节 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3. 群落水平上: 食物联系是影响群落的结构与动态的重要调节因素。捕食者与被食者有一定程度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这种食物关系是维持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生态系统水平上: 食物联系是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生物能够有规律地依次利用从自然界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有规律地循环与流动,是生态系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捕食作用 1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Red Queen Hypothesis The Red Queen hypothesis is used to describe two similar ideas, which are both based on coevolution. The original idea is that coevolution could lead to situations for which the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is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 millions of years (Van Valen 1973). The gist of the idea is that, in tightly coevolved interactions, evolutionary change by one species (e.g., a prey or host) could lead to extinction of other species (e.g. a predator or parasite), an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uch changes might be reasonably independent of species age. Van Valen named the idea the Red Queen hypothesis, because, under this view, species had to run (evolve) in order to stay in the same place (extant). (Show me the data.) ? T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