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第一节 智力测验 专栏3-1 智力结构理论 斯皮尔曼(Spearman)的二因素论: 因素分析之父斯皮尔曼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 g因素(普通因素):所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共同 因素。 S因素(特殊因素):个人的特殊能力或才能。有5类:口头能力、算术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可能还有智力速度。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 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 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 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可以得到: 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 经过吉尔福特与同事的研究,至1971年已经确认了98种智力因素。 4.Cattell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认识分析能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的影响。 晶体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是流体智力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受文化影响,是经验的结晶。 5.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 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认知成分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成分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 根据成分概括水平分: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 根据成分功能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第一单元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一)理论基础 韦克斯勒的智力定义:“智力是个人行为有目的、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的一种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所以说全面,是因为人类行为是以整体为特征;所以说聚集,是因为由诸要素或诸能力所构成。这些要素或能力虽非完全独立,但彼此之间有质的区别”。 (二)测验的发展 Wechsler在纽约Bellevue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感到Stanford—Binet量表不适合成年病人,着手自编量表。 1939年编成Wechsler-Bellevue量表,1944年完成标准化工作(简称WBI)。 1955年编制成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 1981年第一次修订,发表WAIS-R,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条目(分测验形式没有改变)和重新标准化。 1997年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称为WAIS—Ⅲ,这次修订除修订条目,改变计分方式和重新标准化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分测验,以测量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如:Matrix Reasoning,Symbol Search和Letter –Number Sequencing。除提供三个智商外,还提供了4个因子商数。 2008年第三次修订。 (二)测验结构 我们这里选用的是龚耀先教授1981年主持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文版(WAIS-RC)。以WAIS为蓝本,保持原测验的结构,只对某些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项目作了修改。分农村和城市用两种形式。 采用分测验形式,分为言语、操作两大部分。 常 识 29项 领悟力 14项 VIQ 算 术 14项 相似性 13项 背 数 19项 词 汇 40项 FIQ 数字符号 90项 填 图 21项 PIQ 木 块 图 10项 图片排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