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放射工作人员证》放射防护培训教程 一、放射卫生监督、监测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相关标准体系 1、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法规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3、行政规章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放射防护器材与防护产品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二、放射防护基础知识 1.电离辐射 历史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真空中的放电现象时意外发现放在附近的涂有氰亚铂酸钡的荧光屏发出荧光。伦琴因此发现X射线,拍下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夫人的左手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包在黑纸中的铀盐可使照片感光,由此推断铀盐自身能发出一种神秘的射线,或者说铀元素具有天然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妇从沥青中分离出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从此,人类社会进入辉煌的原子时代 放射性 概念 射线种类 三、电离辐射所致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类型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理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放射病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类型 根据效应出现的个体 躯体效应、遗传效应 根据效应出现的时间 早期效应、远期效应(迟发效应、晚期效应) 根据效应的性质 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1) 指发生严重程度和机率都随剂量变化而变化的效应 存在剂量阈值 表现为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的良性损伤、造血功能障碍、生殖系统的暂时不育和永久不育等 确定性效应(2)(阈剂量) 剂量阈值:只有当机体受到阈值以上的照射 剂量时,效应才有可能发生;否则,效应就不会出现。 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在于有相当数量的细胞被杀死,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偿,由此引起临床上可检查出的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损伤。 确定性效应(3)(不同组织阈剂量) 一次照射 长期照射 (Sv) (Sv/年) 男性暂时不育 0.15 0.4 男性绝育 3.5 ~ 6.0 2 .0 女性绝育 2.5 ~ 6.0 >0.2 眼晶体混浊 0.5 ~ 2.0 >0.1 白内障 5.0 >0.15 骨髓抑制 0.5 >0.4 随机性效应(1) 发生机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不存在剂量阈值 表现为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 随机性效应(2)(不存在阈剂量) 效应发生概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增加,而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无关的效应。 只要机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即使剂量很小,也有可能发生效应,只是发生率很低很低。 当一个群体受到相同的照射剂时,某个个体可能发生随机性效应,而别的个体不发生,这种效应出现在谁的身上是随机的,对受照个体不能预选确定,但对群体出现的概率是可以预测的。 随机性效应(3) 如果受照的躯体细胞没有被杀死,而是产生了变异,变异的细胞繁殖就可能导致癌症,称为致癌效应。 如果生殖细胞受到损伤产生了变异,则可能向后代传递错误的遗传信息,引起某些后代出现遗传病疾患,称为遗传效应。 随机性效应(4) 辐射致癌机制 1。细胞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病毒活化 3。免疫抑制 4。细胞动力学变化与激素调节 的改变 随机性效应(5) 辐射致癌机制 1。细胞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病毒活化 3。免疫抑制 4。细胞动力学变化与激素调节 的改变 随机性效应(6) 辐射致遗传效应 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1。先天性缺陷、死产和新生儿死亡 2。活产儿童平均寿命调查 3。20岁以前发生恶性肿瘤的调查 4。染色体异常 5。蛋白质突变频率 6。性比例 7。儿童生长发育 随机性效应(7) 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的辐射遗传效应 我国广东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1980年调查1)发病率 2)自然流产率 3)多胎率 4)性比例 5)新生儿死亡率 随机性效应(8) 职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