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油气水层的综合判别及油层评价 第一节 利用录井资料判别油气水层 第二节 利用测井资料解释油气水层** 第三节 油气层对比** 第一节 利用录井资料判别油气水层一 根据岩心、岩屑的含油级别判别 在准确地定出油砂的含油级别之后,参考本地区(油田)所确定的判别油、水层的等级界限,即可对储集层作出初步判断 饱含油和含油级可判断为油层;油浸、油斑级一般的情况下可判断为油层或油水同层,有时还可判断为水层;而油迹且往往是岩性致密的砂岩或灰质砂岩,则常判断为干层。 由于各地区油气藏的成因,油层压力,油层岩性、物性以及原油性质不同,因而油气显示的特征也有差异,所以根据含油级别判断油、气、水、层时,还应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根据气测曲线判断 色谱气测仪的常规直观解释,是应用色谱法分离测定的烃类各组分C1、C2、C3、iC4、nC4的相对百分含量,根据油气层在本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辅以录井槽面显示情况,视全烃组分的特征值的相互关系,解释油气水显示层。 气层:一般为高甲烷异常,少量乙烷和丙烷,乙烷含量大于丙烷,缺少或具极微量的正、异丁烷,钻井液密度下降、粘度增加,槽内钻井液面上升,有气泡。 油层或油气层:烃色谱齐全,重组分中丙浣、异丁浣、正丁烷含量增高,槽面可见气泡及油花,岩屑、荧光均有明显显示。 水层:不含有溶解气或残余油的水层,烃组分无显示。当出现氢气和二氧化碳时可考虑为水层,在油水边界考虑到油气运移和油水接触关系,可伴以重烃组分出现。 第二节 利用测井资料解释油、气、水层 静态判别: 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气)饱和度 动态判别: 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决定了含油饱和度高低和有无可动水 (二)不含可动水 在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差异以及发生在孔隙内的毛细现象,决定了油、气、水在孔隙空间内独特的分布方式与流动特点。在油藏未形成前,储油层本来是一个充满了水的多孔介质。当油气在各种内、外力作用下,由生油层逐渐向储集层运移时,发生了油气驱水的过程。但是油气最终不可能把产层孔隙内的水完全排出,总有一部分原生水或者由于驱动压力无法克服毛细管阻力而滞留于油气层微小毛管孔隙内,或者被亲水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因此,这部分水的相对渗透率极小,不能流动,称为“不动水”。油、气、水这种分布形态是油、气层固有的特点,即水主要占据在流体不易在其中流动的微小毛细管孔隙中或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油气则主要分布于较大的孔道或孔隙内流体阻力较小的部分,形成只有油气流动而水不能流动的状态。 (三)油、气、水各相的相渗透率 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水各相的相渗透率。事实上,多相流体(油、气、水)并存时,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服从多相流体渗流理论所描述的动态规律,可用多相共渗的分流量方程确定 二、砂泥岩剖面油、气、水层的判别(一)测井系列的选择 ①能够确定岩性成岩、清楚地划分渗透层; ②比较完整地获得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油量和残余油气饱和度、泥质含量以及渗透率的近似值等主要参数; ③能够比较清楚地区别油层、气层和水层,确定有效厚度和计算地质储量; ④尽量减少和克服井眼、围岩和钻井液侵入的影响,从而在通常情况下不使测井信息明显失真; ⑤在解决预期的地质目的前提下,力求测井系列简单和经济的原则。 (二)划分渗透层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微电极、自然电位曲线划分渗透层。用o.45米底部梯度曲线,配合微电极、自然电位曲线确定渗透层顶、底界面。 (三)判断油、气、水层 岩屑、井壁取心及钻井过程中油气显示是油气层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解释油、气、水层的重要依据。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在岩心、试油及测井等资料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的一般规律并参考电性解释的定性、定量成果,如各种地质参数(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以及估计生产能力的各种快速直接显示(如可动烃量、相对渗透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评价油气层。 第三节 油气层的对比 一、油气层对比的原则及思路 油、气层对比的原则是对内陆湖盆沉积的一套砂、泥岩储油气层采用“旋回厚度对比、分级控制”、由大到小逐级控制与对比的原则。 对比思路:首先以一口井为单元,对该层所有的油层从上往下进行沉积旋回的划分,选定标准层,据标准层及岩性、电性特征,岩电性组合特征及特殊矿物组合特征、含油性特征、物性特征,定性组合旋回性特征、各油层组的沉积相关性,与邻井相同层位内的油层进行对比。 五 2标准层的标准 区域标准层 标准层 辅助标准层 油层组1 油层组2 对于砂泥岩剖面测井系列的选择: 标准测井: 2.5米底部梯度 自然电位 井径 组合测井: 微电极 声波时差 0.5米电位 0.45米底部梯度 4米底部梯度 感应 自然电位 不同岩性在各种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教社新世纪英专本科生系列(修订版):英语阅读 第1册 PPT课件Unit 3.pptx VIP
- 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撰写.pptx VIP
- 初中语文2025届中考常考易错字词汇总(多音字+形声字+易错字形+易错成语).pdf VIP
- 4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pptx VIP
- 中视科华有限公司北京技术服务分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JJG 1201-2024 数字式轮胎压力表.pdf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监理实施细则.docx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物理试卷3(含答案).pdf VIP
- 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 VIP
- GB 24430.1-2009 家用双层床安全第1部分:要求.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