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解题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 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他随时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 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人物,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辛弃疾由武人变为词人,不变的是什么? 从辛弃疾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一种精神? 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与同学们共勉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丑奴儿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变温婉,成悲凉”。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题目说明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