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X县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预案
一、背景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报告。
为指导我县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卫生部2012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基础上,制定本防控预案。
二、疾病概述
1、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2、流行病学
2.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2.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2.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4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2.5传染期
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2.6地理分布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2006年,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法属留尼旺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报告。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
2.7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三、工作小组及分工
成立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防控指挥办公室、疫情报告组、疫情处置组、检验组、宣传组及后勤保障组。
1.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
负责制订全方案;评估和预测全事件;参与并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指导、督导全预防控制工作;负责全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对应急处理情况的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进行审核;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症期的活动情况;
(二)掌握疫情三间分布,确定波及的范围;
(三)了解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评估传播风险。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详见“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1. 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核实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是否相符。
2. 流行病学调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