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论文、个人项目
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高中11年级 宋婧雯
摘要关键字:
一、问题的由来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的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网络流行语在现实生活中泛滥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青少年之中。作为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帮助我们了解并融入社会的最便捷的途径。但网络毕竟不是现实社会,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今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语成因各不相同,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些商家出于商业目的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快、吸引人等特点对其加以利用。而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对青少年又有何影响?这便是本课题的通过调查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主要针对高中生,初中生,语文学科老师展开调查。得到现今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成因及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的真实情况,分类总结出其动因和实质,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到我们,对于未来的网络流行语我们究竟应该采取避免还是推广。届时,通过数据和报告来向同学解释,展现结果。
三、调查方法
文献查找
通过浏览互联网及翻阅纸质文献,了解到目前有近千篇涉及网络语言的论文及学术文献,范围大多止步于对全国各个年龄段的网络用户。大体上含有较多的主观色彩,而仅仅针对青少年的文献相对较少,因而保留了本科题的创新性。
(二)研究调查
1.实地访谈(见附录1)
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等进行访谈,得到与青少年有不同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龄人之间)的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看法。
2.问卷调查(见附录2)
本次采取网络问卷形式。问卷内容主要针对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成因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的看法进行调查。根据早前访谈结果,问卷主要涉及青少年网络使用频率、对流行语的了解度、对成因的是否知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受影响度四个方面。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查找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掌握大致背景;
2.设立初步研究方案及流程;确定采访对象并开始制作问卷;
3.结合采访结果与导师意见,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在网上进行发布;
4.针对问卷结果,进一步采访在校学生与教师;
5.分析、讨论所得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结题报告;
四、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及其成因
(一)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在260份有效问卷中,有74%的青少年每天进行网络互动,25%的青少年隔几天进行一次网络互动,极少的青少年不进行或进行的频率极低。而每次在互联网上进行互动的时长也不尽相等,其中有35%的青少年每次互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如图1)。该数据表明:网络与青少年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1. 青少年每次在网络平台互动的时长情况
(二)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
1.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对于与互联网有着密切联系的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绝不陌生。问卷表明,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41.94%的青少年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因为周围同学都在用,所以就跟着用了的从众心理;有22.58%的则认为流行语打起来方便快捷;32.26%的认为能充分表达情感;而仅有3.32%的受调查的青少年是因为想赶上潮流。这表明,还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其中,有87.1%的青少年接触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渠道为即时通信(如QQ,msn等人与人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见图2),更是印证了该结论。
图2:青少年接触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渠道
2.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对象
据调查数据统计(多选题),有96.77%接受调查的青少年选择对朋友使用网络语言,而选择在与长辈与师长交流时使用的仅占16.13%。(见图3)而其中多数也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长辈交流间有时会存在代沟。通过对长辈、老师的访谈,也了解到他们的确在网络流行语方面了解不多,在与小辈进行沟通中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
图3: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对象调查
(三)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
1.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少年对其成因的关注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在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少年中,仅有12.9%的使用者会经常关注该流行语的成因;而9.68%的使用者表示完全不关注;其中77.42%,也就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会选择偶尔稍作了解。(见图3)这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知也大多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接受使用上。
图4.对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关注程度
2.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分类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大体分为以下5类——谐音、缩写、象形、流行文化、热门事件,具体如下:
谐音,即用同音或近音的词代替本音,例如:虾米(即什么)、草鸡(即超级)、酱紫(即这样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军队文职思维导图:公共科目基础知识-非法.pdf VIP
- 冬季施工混凝土施工方案编制依据.docx VIP
- 儿童财商启蒙课课件.pptx
- 最新民宿劳务合同模板.docx VIP
- 2024年高中数学同步高分突破讲义(人教A版2019)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学生版+解析).docx VIP
-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部实验.pdf VIP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造林更新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 2025入团考试100题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4年山西对口升学英语考试真题(含答案).pdf VIP
-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同步随堂练习一课一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