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本课程
李店中心小学校校本课程
腰 鼓
yāo gǔ
序“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1997年组建学校腰鼓队至今,坚持活动不间断并将其设为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定时活动,活动小组的成员就是学校腰鼓队的骨干力量,腰鼓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我们也将其带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学校腰鼓队曾经参加过多次春运会、庆祝会等活动,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第一章 腰鼓简介
一、腰鼓发展史
腰鼓,是满、彝、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热波。汉族又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各省和云南省彝族地区盛行。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外表装饰美观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地 表达了鼓的构成。到了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鼓身横置演奏的鼓了。1977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出土了一件模仿木制鼓的形制铸造的铜鼓,鼓面椭圆形,竖径39.5厘米、横径38厘米,表面光素无饰,系仿效牛皮鼓面,鼓框两端边缘模仿鼓 钉而饰以三排乳钉纹,腰径略大于面径,鼓上有钮,鼓下有座。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两晋时期,腰鼓已在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在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壁画乐舞图中,就有二人舞蹈和四人伴奏的乐队,所用乐器除腰鼓外,还有竖笛、筝和梨形琴箱的直项琵琶。敦煌北凉壁画(272窟)已绘有粗腰鼓图像。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载唐代诗人欧阳迥,因看见农民在烈日下耕田时,用敲击腰鼓来调节疲劳而写下的诗篇:“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写出了腰鼓与人民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中记载有民间艺人表演花鼓。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这种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 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 、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腰鼓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为腰鼓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各级组织和部门对腰鼓活动非常重视,每年春节前后进行一次以村、乡、县、区为单位的腰鼓和秧歌调演或汇演。在这些活动中,民间艺人和机关单位相互学习,共研技艺,不断提高。在腰鼓艺术的创新中,把古老艺术同时代精神相结合,打出了许多具有时代风格和气息的新打法。但由于十年浩劫,一些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传统腰鼓艺术有些面临失传。各级艺术部门及时进行民间艺术大普查,对民间艺人艺术进行普查登记,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使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恢复和发扬。
?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着豪迈粗犷、刚劲有力、似鹰翔击翅、如猛虎抖毛、潇洒不凡、振奋人心等待点。同时,安塞腰鼓有机地将打击乐、吹奏乐、舞蹈、武术、体操、民歌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队形多变、收放自如、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进退有序、有缓有急的表演特色。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