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新程序总汇.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演讲:高丹 制作:王冰 潘方方 吴宋 一、概述 二、好氧生物处理法 三、厌氧生物处理法 四、微生物脱氮除磷法 概述 水污染现状 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 50%左右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 50%以上的重点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标准 特别严重的水系:三河:淮河、海河、辽河 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滇池、巢湖、太湖 水污染的一组图片 污水的种类及来源 按其来源及产生途径污水主要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与渗流、农业污水、自然界中其它被污染水。 工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好氧生物处理法 在有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作为好氧微生物的营养基质而被氧化分解,使污染物的浓度下降。 不同的有机污染物,在处理系统中好氧微生物的优势种群组成和数量相应地发生变化。 好氧生物处理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由五部分组成: 曝气池 二沉池 回流系统 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供氧系统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溶解氧(DO)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的DO浓度保持在2mg/L左右,可使活性污泥保持良好的净化功能。 水温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最适温度范围:15~30℃。 营养物质 微生物对氮和磷的需要量可按BOD:N:P=100:5:1来考虑。 pH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最适pH范围:6.5~8.5。 有毒和有抑制物质 如重金属、氰化物、硫化氢、酚、醇、醛、染料等 有机负荷率F/M(BOD5污泥负荷) 曝气池内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质含量,单位kgBOD5/(kgMLVSS.d)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向生活污水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好气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及其代谢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所构成,它有巨大的表面积和很强的吸附性能,称为活性污泥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 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类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固定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和强化。 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 按生物膜与废水的接触方式分为: 填充式和浸渍式两种 填充式包括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 浸渍式包括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 生物膜的净化过程 生物膜呈蓬松的絮状结构,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生物膜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以吸附或沉积于膜上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质,并在滤料表面不断生长繁殖。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繁殖增长,生物膜的厚度不断增加,当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内部深处由于供氧不足而转变为厌氧状态,使生物膜的附着力减弱。此时,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生物膜开始脱落,并随水流进入二沉池。随后在滤料(或载体)表面又会生长新的生物膜。 生物膜的净化原理 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在其表面有一层很薄的附着水层。附着水层内的有机物大多可被氧化分解,因此,当有机物随废水进入流动水层后,在浓度差作用下,有机物会从废水中转移到附着水层中,进而被生物膜所吸附。 同时,空气中的氧先溶解于废水中,进而进入生物膜。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H2O等则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并随其排走,而CO2及厌氧分解产物如H2S、NH3以及CH4等气体则从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如此循环往复,使废水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从而得到净化。 生物膜法的特点(与活性污泥法比较) 微生物多样性高 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 生物膜中的食物链较长 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 单位处理能力大 系统维护方便 操作运行方便 厌氧生物处理法 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的过程,又称厌氧发酵。 与好氧生物处理的区别:不以分子氧为受氢体(最终电子受体),以无机物、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如CO、CO2、SO42-、NO3-等。 优点:耐有机负荷高;可生成甲烷;剩余污泥量少;无需充氧,能耗低;、 缺点: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