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加入,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哈代法则,即:凝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能解释以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也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3.2.1混凝机理 (2)吸附-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范德华力、氢键及共价键力 + + 吸附异号离子 高分子 + + + + + + + + + 异号胶粒 吸附作用中和了部分或者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和其他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 * 3.2.1混凝机理 (3)吸附架桥 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架桥模型示意见图6-5。 高分子絮凝剂投加后,通常可能出现以下两个现象: ①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 ②但投加过多,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 3.2.1混凝机理 (4)沉淀物网捕或卷扫 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卷扫。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 3.2.1混凝机理 水的混凝机理小结 在水与废水中 体系复杂 (大小、成份) 胶体化学 单一体系 在水与废水中 体系复杂 (大小、成份) 胶体化学 单一体系 凝聚( Coagulation ): 胶体脱稳、凝聚 絮凝( Flocculation ): 脱稳胶体变大 混凝:包括两者 * 3.2.1混凝机理 在实际水处理过程中,往往是 四种机理 综合作用。 目前仅限于定性描述,有关定量研究近年也已开始。 低分子电解质以混凝剂,以双电层作用产生凝聚为主;故低分子电解质称为凝聚剂; 高分子聚合物则以架桥联结产生絮凝为主,高分子聚合物称为絮凝剂。 3.2.1混凝机理 水的特性:温度、pH及碱度、杂质性质与浓度 混凝剂种类 水力条件(搅拌) * 混凝影响因素 3.2.1混凝机理 (1)pH及碱度 视混凝剂品种而异。 无机盐水解,造成pH下降,影响水解产物形态。 根据水质、去除对象,最佳pH范围也不同。 需碱度来调整pH,碱度不够时需投加石灰。 * 3.2.1混凝机理 (2)温度 低温,混凝效果差,原因是: 无机盐水解吸热 温度降低,粘度升高――布朗运动减弱 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妨碍凝聚 对策:提高投药量、添加高分子助凝剂 * 3.2.1混凝机理 (3)水中共存杂质 杂质浓度低,颗粒间碰撞机率下降,混凝效果差。 对策: 加高分子助凝剂 加粘土等矿物颗粒 投加混凝剂后直接过滤 如果原水悬浮物含量过高,为减少混凝剂的用量,通常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黄河高浊度水常需投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作为助凝剂。 “低温低浊”---- 混凝困难 * 3.2.1混凝机理 (4)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投加次序 (1)混凝剂种类 混凝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性质、浓度。 (2)混凝剂投加量 对任何污水的混凝处理,都存在最佳混凝剂和最佳投药量的问题,应通过实验确定。 (3)混凝剂投加顺序 选择混凝剂和种类和投加量时,需要充分考虑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投加量有一最佳值。 当使用多种混凝剂时,其最佳投加次序通过实验确定。 * 3.2.1混凝机理 (5)水力条件(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帮助混合反应、凝聚和絮凝,过于激烈的搅拌会打碎已经凝聚和絮凝的絮状沉淀物,反而不利于混凝沉淀,因此搅拌一定要适当,即要控制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 搅拌强度常用相邻现两水层的速度梯度G来表示,G实质上反映了颗粒碰撞的机会或次数。 为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烧杯搅拌法进行混凝的模拟实验。 * 3.2.1混凝机理 3.2.1混凝机理 复习引入 提问 1.污水的处理方法有()()()。 2.污水的物理指标有哪些? 3.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哪些? 4.沉淀的基本原理? 5.沉淀的类型? 6.水污染类型有()()()。 复习引入 引入 污水的污染类型 第3章 水污染控制的化学法 3.1 中和法 3.2 混 凝 3.3 化学沉淀 3.4 化学氧化还原 3.5 电 解 3.6 消 毒 3.1中和 3.1.1 概述 中和法是利用化学酸碱中和的原理消除污水中过量的酸和碱,使其pH值达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过程。 是所有的酸性废水或者碱性废水都直接中和吗? 1949-1960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2010 50年代淘米洗菜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组织知识清单.docx VIP
- DB44_T 2647-2025 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安全使用技术规范.docx VIP
- 24年注会《战略背诵口诀表》.pdf VIP
- 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详细讲解.docx
- 曲线积分与曲线积分.doc VIP
- 梅毒螺旋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参考】.doc VIP
- 2025年云南大理经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二批招聘3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招标代理机构设置运作机制和流程.doc VIP
- 中国红磷阻燃剂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 2025年云南大理经济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二批招聘3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