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翻译的原则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距今已两千余年。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更是有两千二百多年。可以说,不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我国的笔译传统虽然起始于《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但《越人歌》只是一个孤立的翻译活动,它并没有触发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我国翻译历史上第一个高潮即佛经翻译的高潮,一直到西域高僧安世高于公元148年来洛阳之后才开始形成。而在西方,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却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在翻译理论方面,中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是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大师支谦的《法句经序》。 概念的界定 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翻译原则之厘定 “翻译标准?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 翻译标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决定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评判译文的准则。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将梵文译成中文,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 唐朝名僧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说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本意,又要通顺易懂。 1898年,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在其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三字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言已不达,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信、达、雅” 即 忠实于原著, 译笔流畅, 文字典雅。 ‘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检验,表现出它的生命力。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则表现出一种对翻译的完美追求。翻译决不是奴性的活动,它只有在表现出原作的风貌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时,才具有生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他认为译者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两者不统一时,他又主张“宁信而不顺”。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 1978年,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说,翻译的原则是“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葛传椝在《翻译通讯》1980第2期中谈到:“说‘信’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1984年,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做文学翻译的标准。” 1988年,辜正坤发表“翻译标准多元化互补论”一文,认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 1998年,冯志杰采用了模糊数学中的评判法,根据信息理论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信息等价性”和“信息传递性”。 2002年,吕俊提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是: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2)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3)符合原文的定向性。 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179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1965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提出“篇章等值”原则,并给翻译下了如下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e)提出“动态对等”(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相同)理论。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言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