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时评7月
2011年07月04日“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考生有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凭自身影响力吸引人,而不是用欺骗、攻讦和利诱等手段“绑架”考生
高校招生,往往被喻为“大战”。近日,这场大战再起硝烟。复旦大学称有人假冒该校老师欺骗考生修改志愿,更有教师在微博上直指“李鬼”来自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则紧急回应,称不存在上述行为。
且不论真相如何、谁是谁非,这样的过招,在某种程度上折射高校招生时争夺优质生源的乱象。从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抱团“掐尖”,到去年北大清华公布的新生状元数相互“打架”,高分考生作为“稀缺资源”,屡屡让各个学校费尽心机。
的确,优质生源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考生有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凭自身影响力吸引人,而不是用别的什么手段,如果罔顾规则甚至触犯法律,则不仅损及学校声誉,更会给学生留下令人失望的“第一课”。
乱象产生,源于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状元数,比拼分数线……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学校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承受巨大压力的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从一些高校为提高分数线只设一个招生计划,到一校猛打另一校招生热线致使线路繁忙,各种奇招、怪招迭出,便是明证。
一些情况值得注意:招生的过程和结果表面上公开透明,但是招生人员“私下”的活动——包括动用各种关系进行的种种许诺、游说等——却始终暗潮涌动。而对于高考招生,缺少法规细则进行引导规范,也没有相关罚则让“越轨者”止步。既有重重压力,又有规则缺失,不正当竞争怎能不愈演愈烈?
实际上,“生源崇拜”只是“分数崇拜”的延续。高分不等于优质,招收的高分考生多也不等于学校一流。这样的常识,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却还是难成共识。这当中,有选材标准单一的原因,有评价体制不够合理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原因。
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础教育的终点,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会反馈到基础教育的过程,“分数至上”、“应试为先”的魅影,将难以挥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点,那么,这样极端功利化竞争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让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义。
一切以优质生源为先,这样的认识本身正佐证着对于教育结果的功利化评判和对于教育本质的功利化认知。从“被就业”牵扯出的高校就业率造假,到各种大学排行榜背后的利益链条,再到号称“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的教授,这种种事件,与招生乱象一样,都反映着教育功利化的迷思。
大学是创造社会理想的地方。当津津乐道于“分数线”、“状元数”,当为了“掐尖”而不惜掐架,高校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说到底,高校追求的不应是“分数化政绩”,而应是文化传薪人、社会守望者的使命和责任。
2011年07月05日用透明解开公路收费之“结”
缺乏公路建造成本、资金来源、收费去向等信息的披露,收费清理只会囿于各方“口水仗”
从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车,到郑州黄河大桥等“名桥”违规收费;从一些地方公路超期收费,到高昂物流成本助推蔬菜价格上涨……公路收费问题引发舆论持续关注,换来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回应: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日前,山东省率先公布实施方案,明确8种公路立即停止收费。
相关部门严格要求,各地积极响应,收费公路的清理相信能“给广大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也要看到,违规收费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清理执行仍有难度。
种种问题背后,是在收费问题上的各执己见。公众抱怨收费数额高、时间长,加剧了交通拥堵;主管部门却解释贷款尚未还清,公路维护费用高昂,不收费反而造成交通拥堵。而在争议最大的“收费还贷”上,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公路早已收回成本,如首都机场高速1993年修建时贷款7.65亿元,到2005年底收费就已达32亿元。但数据也显示,公路贷款加重地方债务负担,到2005年底18个省份收费公路银行贷款余额高达8000多亿元,被透支的“公路收费权”一旦停摆,将影响到地方财政状况。
公路收费问题成为难解的结,从根本上都指向这一笔“糊涂账”——缺乏公路建造成本、资金来源、公路性质、收费标准以及收费去向等信息的详细披露,只会使公众与主管部门、运营企业争执不清,难以清理。
只有实现收费相关信息的公开,才能防止公路变成“私路”,沦为少数部门和个人损公肥私的工具。按《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政府还贷公路的车辆通行费,“必须全部用于偿还贷款和有偿集资款,不得挪作他用”。而媒体披露部分地区百公里公路养活400余人的消息,却让人怀疑:高额过路费有多少真正用于指定用途?这暴露出,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可能存在效率低下、利益交换等深层次问题。
如果没有公路收费信息的公开,公路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和“政绩工程”,修路冲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