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茶间作模式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栗茶间作模式研究进展

栗茶间作模式研究进展 李传恺 2014305110118 摘要:栗茶间作是较为经典的林茶间作类型,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归纳了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因子、茶树根系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栗茶复合是一种稳定高产的生态茶园经营模式。 关键词:栗茶间作,生态因子,根系,品质 上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飞速增长及粮食需求量剧增的现象,人们一方面毁林造田,使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对现有耕地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耕地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1] ADDIN EN.CITE EndNoteCite Hidden=1Author李文华/AuthorYear1994/YearRecNum184/RecNumrecordrec-number184/rec-numberforeign-keyskey app=EN db-id=dtw2wvz03wpdsye0a0tvpwf8wa2pp2pd9eza184/key/foreign-keysref-type name=Book6/ref-typecontributorsauthorsauthorstyle face=normal font=default charset=134 size=100%李文华/style/authorauthorstyle face=normal font=default charset=134 size=100%赖世登/style/author/authors/contributorstitlestitlestyle face=normal font=default charset=134 size=100%当代复合农林业/style/title/titlessection117-221/sectiondatesyear1994/year/datespub-locationstyle face=normal font=default charset=134 size=100%北京/style/pub-locationpublisherstyle face=normal font=default charset=134 size=100%农业出版社/style/publisherurls/urls/record/Cite/EndNote。为解决这一矛盾,农林复合模式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 农林复合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其他栽培植物进行合理安排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复合农林业一方面可提供直接产品,同时也具有保护土壤、改善农田小气候、发挥多种社会效益等多种功能,林茶间作即属于农林复合系统这一范畴[2]。 间作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作物成行间隔种植在同一田地的生产方式。合理间作是农业增产措施之一,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还可以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 茶园间植树木在我国茶叶生产中是一项沿用已久的栽培措施,其中栗茶间作是较为经典的林茶间作类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了大量的栗茶间作林。从各地栗茶间作的实践来看,栗间茶园创造了适宜茶树生长和品质提高的环境条件,实现了茶叶的优质高产。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因子的影响 光照 茶树的光饱和点为30~40klx[3],超过光饱和点时,茶树呼吸作用加强,净光合速率下降。与纯茶园相比,间作茶园光强明显减弱。无论春季还是夏季,栗间茶园内光照强度超过茶树光饱和点的时间都小于单作茶园[4],有效提高光合能力,防止“光合午休”现象的发生[5]。适度的遮荫使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漫射光多的条件下茶树新梢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品质优良。 温度 茶树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若温度高于30℃,茶树新梢生长就会停止或减缓,氨基酸分解速率高于合成,积累量下降,同时清香的戊烯醇、己烯醇在气温过高时形成较少。栗间茶园采摘面气温超过30℃的时间低于单作茶园[4],无论对于茶树的生长还是茶叶品质的提高均有较大影响,在夏季这种作用则更为明显。 水分 土壤水分的年平均值在不同林分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无论在土壤的什么层次,都以间作茶园最高,并且越接近表层差异越明显。栗间茶园空气湿度超过80%的时间多于纯茶园[4]。当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时,茶芽生长快,新梢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叶质柔软,制成的绿茶品质较高;当大气湿度低于60%时,茶树呼吸强度增大,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6]。 昆虫 对栗茶间作、梨茶间作、三行密植和单行条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栗茶间作茶园植食性昆虫种数和个体数比例低于其余三种茶园,害虫发生次数少、危害程度轻。而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益虫种数和个体数比例均高于其他三种茶园,说明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天敌的种数和个数较多[7]。 土壤 结构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