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沈松侨课件.docxVIP

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沈松侨课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以我血荐轩辕 ——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沈松侨          · 摘要    · 一、前言    · 二、从“皇统”到“国统”——“炎黄子孙”与国族认同    · 三、符号的战争—黄帝纪年与孔子纪年    · 四、众声喧哗——“单一国族”与“中国新民”    · 五、结语    · 注释           本文曾于1997年6月20日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思想史组主办之“发明过去想像未来:晚清的“国族”建构,1895-1912”小型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惠承评论人王明珂教授指正多端,受益良深;复蒙本刊两位评审提供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摘要          本文试图藉由“黄帝”神话在晚清知识界的广泛流传及其与传统黄帝传说的断裂,探索近代中国“国族”建构的历史过程及其所蕴涵的矛盾与冲突。     “国族”作为一个“想像的社群”,无疑是近代的产物,不过,进行此一想像的行动者,却往往将其眼光投注于渺远的过去,企图为国族的起源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黄帝,在晚清中国,便是在此需求下,经由一套由特定的“框架、声音与叙事结构”所构成的论述策略,被夺占、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国族认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文化符号。然而,以黄帝符号为中心所塑造出来的中国国族,却囿于晚清反满革命的政治现实,而只能是一个以血缘之根基性联系为本质,并具有高度排拒性的族群团体。对于这样一套国族想像,当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二十世纪最初数年间所发生的“黄帝纪年”与“孔子纪年”的争论,便是彼时两套不同国族论述的正面交锋。另一方面,“黄帝”符号亦自有其内在的歧义与紧张。部分汉族知识分子便极力扩充“黄帝”的“种族”意涵,揭橥 “大民族主义”以别于汉族中心的“小民族主义”;一些居于边陲位置的满族人士也利用“黄帝后裔”的传统策略,重塑本身的族群历史记忆,另行提出一套抗制性的国族论述。因而,从近代中国国族建构的政治、文化条件分析,“黄帝”此一高度建构性的符号,也正是各项现实利益与势力对抗、争持的场域。        一、前言        1917年3月,印度诗人泰戈尔( R. Tagore)在一篇题为“西方的国族主义”的文章中写道:西方的雷声隆隆的大炮在日本的门前说道:“我要一个国族!”……一个国族于是乎出现了。[1]     日本如此,近代中国亦不例外。十九世纪中叶以降,中国长期在西方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的优势文化冲击下,不得不俯首下心,逐步放弃传统中心的世界秩序,转而以西方“国族国家”(nation-state)为典范,着手从事中国“国族”的塑造。1901年,梁启超撰写“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便指出中国对外不竞,国势阢陧的根由端在欧美列强挟其“民族帝国主义”,竭全民族及全国民之全能力以临我,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固不足以为有力之抵制。然则,中国苟欲图存于生存竞争之大潮,其唯“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一途可循。[2]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激荡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份子,相率投入孕育国族的启蒙事业,为近代中国国族意识的兴起揭开绚丽的序幕。就此而言,梁启超所谓“少年中国”[3],与其说是用以勖励国人的门面惯语,毋宁更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族在世界史时间序列上,相对于西方国家,所居之后进地位的敏锐反省。[4]     其实,国族作为一个“想像的社群”[5],即使在任公所谓“壮年国”的西方世界中,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独特产物。Benedict Anderson便认为,“国族”想像之所以可能,要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与生产关系为其社会基础,其中,“大规模印刷企业”(print- capitalism)所发挥的作用,更是“国族想像”不可或缺的生存脐带。[6] James Kellas也指出,只有伴随着十八世纪以来长期而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西方各国的“人民”(people),才有可能被型塑成“国族”。[7]     然而,吊诡的是,尽管“国族”有着不容否认的“现代性”色彩,国族主义者对其自身国族的表述(representation)与宣示,却几乎毫无例外地指向渺远的过去。所谓“复兴民族”、“唤醒国魂”等等激扬人心的口号,正是国族打造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叙述策略。[8]用Anderson的话来说:“纵使人人一致承认国族国家是个“崭新的”、“历史的”现象,……“国族”却总是从一个无从追忆的“过去”中浮现出来。”[9]许多相关的研究也一再证实:一个社会群体,往往是透过对“过去”的选择、重组、诠释,乃至虚构,来创造自身的共同传统,以便界定该群体的本质,树立群体的边界(boundary),并维系群体内部的凝聚。[10] Paul Ricoeur便指出,社会记忆与社会意义的创造息息相关,社会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