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藉此引起社会更多人对这事件的关注 培养群众不平则鸣的意识 促进组成(或巩固)“共同体”(意识、体验、勇气) 1、工作目标(task goals),又称为(短期目标short-range objective):这些目标是边缘群体的切身需要及极待解决的问题。 透过行动,伸张居民利益,获取应得资源; 改善生活环境,伸张居民权益; 加强参与制订决策的权利及代表性。 三、集体维权行动的目标 2、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又称为(长期目标long-range objective)。透过行动的过程,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加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边缘群体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明白自己的权益,得到鼓励与信心 学习组织争取行动的技巧 让居民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 成立居民小组或居民组织 倡导者(advocater):鼓励居民团结起来,争取本身权益;更需要向居民做意识提升工作,令居民明白社会制度的不公平,加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合作者:与居民领袖并肩抵抗当权者的攻击及恫吓。 教育者(teacher):训练居民学习行动技巧及政策分析技巧;以及教育居民进行反操纵。 主导角色(directive role):与居民一起面对产生的问题。但行动的决策权归于居民。 四、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五、集体维权行动的形式 对话性行动 群众认同当权者有行使权力的合法地位,有机会说服对方,形式包括游说议员、约见官员及写信给官员陈述要求; 抗议性行动 签名运动、记者招待会、请愿及游行、露宿及绝食、群众集会; 对抗性行动 罢工、围堵等、爬上房屋或占领工地、公民抗命; 暴力性行动 向有关部门掷物、挥动武器或追打; 集体行动; 由市民的切身问题及问题事件(issue)介入 较多运用冲突策略(conflict or confrontation)及非制度化的途径(non-institutionalized means); 非对抗性的方式或者建制内下的途径; 可同时运用共识协商及冲突对峙的方法,或主要采取何种策略需考虑; 争取第三者支持:社会大众、传媒及有影响的人士(需处理好分寸及合法)。 六、集体维权行动的展开策略 1、运用行动策略的原则 渐进步伐 争取让步而非破坏 串联行动 避免使用暴力,争取舆论支持 群众的资源: 组织力、知识、金钱、结盟等 群众的投入程度: 人数、程度、心理准备是否可以应付集体行动? 社会气氛: 自由开放、市民权利意识、容忍程度等 事件的本质: 是否获得同情及支持 2、运用行动策略须考虑的因素 酝酿期:找出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资料搜集,估量群众的反应及他们参与的意愿,初步制订维权行动的目标及对手的反应。 宣传组织期:宣传社区问题,召开居民大会, 推举代表,成立居民行动小组 确立维权行动的基本目标 制定维权行动的系列步骤 齐一步伐,团结士气 行动期:对话性行动、抗议性行动、对抗性行动 促使行动小组向广大群众交代进度 透过不间断的群众大会,动员居民参与,提高群众士气 经常与行动小组检讨进展,反思成员在过程中的得失,维持领袖参与的热情 总结期:问题得到改善,检讨行动 七、集体维权行动的步骤 破坏安定繁荣: 民主国家的经验指出,社会运动可减少暴力及种族骚乱 只是针对规范及政策失当而起,并非寻求制度的根本变迁 制造事端: 组织者只是将一直潜藏的不公平事公开 操纵群众,以逞私欲: 目的与手段的道德问题是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判断 引起冲突和分裂: 冲突有正面功能,可将内部的不满表现出来,及早处理,外部冲突导致内部凝聚力 影响社会控制: 社会行动不是革命,只是一种手段及姿态,以显示短期的压力,从而迫使对方让步 八、对集体维权行动的批评及回应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维权行动 基本背景 主要类型 可能趋势 一、“维权潮”的基本背景 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 中国社会有向两极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上层日益寡头化,社会底层日益碎片化。而且,这种贫富悬殊的分层结构近些年来已经开始定型化,其具体表现为:社会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阶层内部认同形成。 一、“维权潮”的基本背景 贫富对立、干群对立的社会心态较为突出 许多地方政府积极跻身于本不应由它出面干预的市场活动,却又完全消身于众多本应它坚守善治的社会领域。 改革开放在实际运行中屡屡出现增长替代发展、效率压倒公平的问题。 一、“维权潮”的基本背景 利益表达的扭曲 其一,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组织 其二,缺乏合法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其三,缺乏理性化的利益妥协方式 集体上访与群体性事件在规模和烈度上不断升级 “维稳”成了制造不稳定因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维持稳定思维的最大误区之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