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拾贝十八】关爱生命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 ttmbword.docVIP

【文史拾贝十八】关爱生命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 ttmbword.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史拾贝十八】关爱生命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 ttmbword.doc

【文史拾贝十八】关爱生命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中国的端午节近几年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怎样认识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怎样把端午节过好、过得有意义,现在已经成为检验中国政府和知识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能力和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公共文化政策,把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结合进政府的文化建设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生活。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把端午节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是我们现在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复兴优良的端午节习俗,使它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传统的一个代表作(masterpiece)。 ????一、源起与流变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记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后来端午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可是,从起源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夏至是一年阳气最盛、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日是中气(一般在中旬),但是,阴历日期并不固定,民间把它转换为端阳节来过,节庆固定在五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从这两条文献可知,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当端午节和夏至节的节俗没有根本差别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两种结果:其一,人们只在初五过节,月中、月末没有活动;其二,人们把本来意义上的端午节和夏至意义上的端阳节合成一个系列,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或小端阳),把五月十五(或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或大端阳),各地、各户根据情况(如避开农忙、联村赛龙舟所需要的天数)选定一个端阳安排节俗活动。近世长江南北的许多地区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或小端阳),把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或大端阳);少数地区把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在湖北长阳,初五称为头端阳,十五称为大端阳,二十五称为末端阳。这种大小端阳节的系统化是古端午和夏至的节俗混合之后重新整合的结果。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起码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习俗很多,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娱乐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些单项习俗非常古老,大致在南北朝时汇聚成端午的节俗,后世不断得以附会增益。 ????其一,广泛采用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南宋《梦粱录?五月》记: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此俗直到近世仍然广为流行。 ????其三,用符图驱邪。《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ingyx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30140202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