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金属有机化学?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就是金属有机化学。 什么是金属有机化合物? 严格地讲,金属有机化合物是至少含有一个金属-碳键的化合物。 几个特例:ROM、RSM、CaC2、NaCN 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史 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Zeise盐(K(C2H4)PtCl3),1827年由丹麦药剂师W. C. Zeise得到; 1849年7月12日,得到第一个含金属-碳s-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二甲基锌(CH3)2Zn;1860年,合成B(CH3)3,Sn(C2H5)4。开创了用锌、汞有机化合物合成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的新领域。提出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基的概念。 1852年:合成了Pb(C2H5)4 1859年:得到倍半乙基碘合铝Et2Al2I3 1863年:Friedel 和Crafts得到有机氯硅烷 1866年:用Hg(C2H5)4与Mg反应生成Mg(C2H5)4 1890年:发现Ni(CO)4,次年Fe(CO)5 1899年:格林雅试剂(Grignard reagents)的发现。1912年获诺贝尔奖。 1893年:Werner提出配合物八面体和平面四边形结构理论,并与1913年获得诺贝尔奖。 1901年:L. F. Skipping开创了有机硅高分子新领域。 1908年:P. Ehrlich因发明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606,[AsC6H5(OH)NH2]?2HCl?2H2O而获得诺贝尔奖。 1909年:W. J. Pope合成了(CH3)3PtI,第一个后过渡金属化合物 1917年:W. Schlenk用金属锂与烷基汞反应并得到烷基锂。 1919年:W. Hein合成了二苯铬。 1922年:美国人T. Midgeley 和T. A. Boyd发现Pb(C2H4)4具有优良的汽油抗震性,1923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1930年:K. Ziegler改进了烷基锂的制法并应用于有机合成上。 1931年:W. Hieber首次合成出了过渡金属羰基氢化物H2Fe(CO)4 1938年:O. Rolen发现了烯烃氢甲酰化反应,这是配位催化的里程碑。 1943年:R. G. Rochow用氯甲烷与元素硅直接合成(CH3)2SiCl2,实现工业化,解决了含硅高分子原料问题。 1951年:P.L.Pauson和S.A.Miller分别发现了二茂铁,次年,G. Wilkinson等确定了它具有夹心面包式分子结构及新的化学键,并与E. O. Fischer分享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1952年:H. Gilman合成出LiCu(CH3)2 1953~1955年:K. Ziegler发现了TiCl4/Et3Al体系能在低压下催化乙烯聚合,G. Natta将此体系应作丙烯、二烯烃聚合催化剂,得到等规聚合物。他们的工作开创了现代聚烯烃工业的新纪元,1963年他们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56年:H. C. Brown发现了烯烃的硼氢化反应,并应用于工业上。1979年他与Wittig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58年:G. Wilke发现镍配合物催化丁二烯的环齐聚反应。 1961年:D. C. Hodgkins通过X-射线衍射结晶分析,确定了辅酶维生素B12的分子结构是钴卟啉,她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4年:E.O.Fischer发现了过渡金属卡宾络合物。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8年:F. E. Paulik发现在铑配合物催化下甲醇羰化制乙酸,这是典型的原子经济反应。 1971年:R. F. Heck发现卤代芳烃与烯烃的偶联,称为Heck反应。 1976年:W. N. Lipscomb提出了二电子三中心键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R. Hoffmann因提出等瓣类似性概念而和K. Fukui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3年:H. Taube因研究配位催化甲烷C-H键活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1985年:W. Kaminsky发现了Cp2ZrCl2/MAO乙烯聚合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 2001年:W. S. Knowles, K. B. Sharpless和R. Noyori同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加氢和氧化反应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2005年:Y. Chauvin, R. H. Grubbs和R. R. Schrock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用交互置换反应进行有机合成,开辟了合成药物、高聚物等新工业路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2007: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