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细菌感染-20151107孙.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提高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价值 血液科医生开始重视从血液病病人分离出的细菌及其耐药情况! 单中心的报道多;但样本量较少,分离出的菌株更少。 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工作,需要多中心、大数据,才能更好地反映流行病学趋势。 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仅仅依靠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是不够的,最终的临床抗感染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才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最好依据。 期待着更多的设计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 谢谢! * * 2013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共纳入14所教学医院,2013年1-12月收集各医院临床分离菌共84572株,革兰阴性菌61709株,产ESBL株的检出率在我国分别高达54.0%与31.8% * * * * * 经验性治疗的最佳选择需考虑两点:病原菌评估和耐药性评估 病原菌评估:需考虑革兰氏(+)或(-)?肠杆菌或非发酵菌? 耐药性评估:肠杆菌是否产ESBLs、AmpC?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耐药可能性? * 当病原菌判断为革兰氏(-),又需分别考虑肠杆菌科、非发酵菌的状况。 若存在肠杆菌科菌感染的可能,肠杆菌科菌是ESBLs(+)时,可考虑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合剂,若为AmpC(+),考虑碳青霉烯、四代头孢。因此,碳青霉烯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最佳选择之一。 当感染非发酵菌时,碳青霉烯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25-30%,不动杆菌55%,对嗜麦芽天然耐药,因此选择碳青霉烯做为非发酵菌感染经验初始治疗之前还需再行思考? * * * 厄他培南因为抗菌谱与其他碳青霉烯类不同,不在本次PPT讨论之列 在国外,2009年ICAAC会议上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在对英国与爱尔兰2001-2007年收集的菌株重新在同一实验室中用用同一种方法检测,结果表明,MRSA对万古霉素MIC值长期维持稳定,并小于1mg/L。 过去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时间监测的历史数据显示的“MIC漂移是被误导的”。 血液科细菌感染 孙万军 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液疾病本身 白细胞减少 免疫抑制 化疗或放疗 移植 感染 高危因素 Zhao YS, et al.Int J Lab Med.2013;34(16):2176-2077. 血液病患者是感染的特殊人群 粒缺伴发热是血液科的常见病情 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的比例1: Freifeld AG,?et al. Clin Infect Dis.?2011;52(4):e56-93 胡龙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年;12(3):191-192 de Naurois J,?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0; 21(Supplement 5):v252–v256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95.3%~98.1% 2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3 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进行病区病原菌及耐药情况分析 规范血培养的流程 CRP/PCT的应用 结合指南规范经验治疗 提高针对性治疗患者的比例 提高经验性治疗有效率 权威指南 1、 2012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33(8):693-697 2、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3、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Related Infections, V.2. 2009,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TM. 4、Huang XJ,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5; 26S: S128-S132. 美国感染病学会中性粒细胞缺乏肿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实践指南(2010) 癌症相关感染防治指南 (2009) 亚太癌症患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和不明原因发热治疗指南 (2005)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 欧洲白血病抗感染指南(ECIL- 4)(2013)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治疗策略 - 预防 -“先发制人” - 目标治疗 一.关于预防性治疗 - 慎重使用,以使耐药性降至最低 - 适当预防性治疗的获益高于风险 - 适用人群如下: 高危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 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 出现明显的潜在并发症 二.抗菌药物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 伴发热中的作用 - 早期治疗可提供最佳的照料,减少死亡率 - 有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