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起源和发展剖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遗址,曾是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1957年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多次调查,发现慈溪上林湖周边古窑址120余处。上林湖最集中,沿湖窑场密布。上林湖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最早的成熟青瓷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也被称之为“母亲瓷 ”。东汉烧制的常见器物有罍、罐、壶、洗、钵、碗等,釉呈青灰、青绿或褐色。南朝到隋生产碗、罐、碟、鸡头壶、水盂等。  东晋时,饮茶风行于士林。据古籍记载,当时的饮茶方式不同于现在,讲究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需求也很大。经考证,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当时的一种茶具,这种造隋唐以后就没有了。 唐代饮茶之风不衰。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笼黄的色彩能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越发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唐代早期器形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越窑青瓷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 五、魏晋南北朝陶瓷俑 东汉末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很长时间社会处于战乱和动荡的状态,丧葬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曹魏统治者提倡薄葬,流风所被,形成古代封建社会汉唐两个厚葬高峰之间的薄葬低谷时期。南北朝时期没有发现类似汉代的大规模的陪葬俑,陶俑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生产明显分南北两系。 南朝陶女俑 从江苏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的情况来看,陶制品大致有的果盘、奁盒、唾壶、香熏、砚台、灯台、火灶、粮仓等、陶俑有武士俑和各式男女俑,也有的墓葬出土了陶牛车和陶俑群。六朝时期青瓷烧造已很精致,在规格较高的墓葬中,也会出土各类生活用瓷,和各种青瓷俑。 六朝青瓷中使用捏塑的装饰方法比较普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情趣。有称“堆塑罐”或“谷仓罐”又叫“魂瓶”的青瓷罐,很有特色。镇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三国吴时的飞鸟百戏魂瓶。1972年10月江苏省金坛县唐王镇出土,是浙江越窑东吴晚期烧制的青瓷产品。此罐堆塑飞鸟六十六只,小盂四只,狮子、猴子、鹿、犬、海兽、乌龟、飞鼠、蜥蜴等走兽、爬虫共六十一只。还塑有三层楼台一幢,阙二,佛像七尊,舞乐杂技人物八人。整个器物捏塑装饰层层叠叠,形象生动,体现青瓷工艺和雕塑技术在当时的高度水平。另外,瓷俑、飞鸟、鸡、犬、猪、羊、水注上的青蛙和鸟、鹰形罐上的鹰,鸡首壶上的龙头柄、熏炉上的山峰、虎子上的虎头都用手工捏塑、雕刻和模印的成形工艺制成。 六朝的陶瓷俑和浑厚、夸张、欢乐的汉代俑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较为清秀、文静和简朴,这也是地域和时代风气使然。 公元4世纪,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南北分隔,北方主要被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陶俑的制作也和南朝不同。北方从十六国开始有了人马都穿铠甲的“甲骑具装俑”。北魏时陶俑数量和品种增加,按功能可分为镇墓俑、文吏俑、扶盾武士俑、铠马武士俑、骑马鼓吹俑、击鼓俑、侍俑、伎乐俑、舞俑、胡俑、童俑等,又有一些陶塑的马、骆驼、驴、牛、猪和镇墓兽等。可反映墓主人出行时,侍卫、部曲、奴婢、伎乐等以牛车为中心前呼后拥的仪仗场面。一般各类人物、动物形象用陶范模压出坯体零件,然后粘接成型。有些直接捏塑,塑好后入窑焙烧而成。烧成后俑胎多呈灰色或红色,表面再涂敷白粉或加朱彩,精致的还涂金饰彩,鲜艳华美。也有的是烧前涂釉,再入窑烧成釉陶。 ? 北朝陶俑的艺术风格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北朝时期佛教流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200万。著名的龙门石窟,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开凿的。 浓郁的佛教氛围,促进了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造像的气度和神韵也浸染了其它艺术门类,北朝的陶塑也有了不同于汉代的新特点。??1979年对著名佛教遗址永宁寺的塔基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佛教泥塑残像。泥塑残像分大小两种:大像较少,只有佛和菩萨像的残件,无法复原;小像较多,约 300余件,多为贴置墙壁上的影塑。塑像头高约7厘米, 体高约15厘米。全系手工塑制,泥质细腻,淘洗匀净,由于曾遭大火焚烧,现在已成坚硬的陶质。从头像看,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菩萨、弟子、飞天等;另一类是世俗供养人,包括众多的文武官员和男女侍仆、侍卫武士等,模拟着皇室供养佛的行列。泥塑的面貌传神,富有个性,人物的发髻、冠帽、衣袍、鞋履等,刻画得细致逼真,代表了当时泥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魏陶俑,身份不同,气度神态迥异。其中文吏俑一般头戴冠,身着袍衫,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容貌秀雅,温良恭谨,具备北朝艺术的特征。    徐州东郊狮子山出土北朝文吏俑,?头戴小冠,身穿宽袖深衣,无领,肩部前后似裲裆衫,以褡袢联结,着齐头翘首履,双手交叠。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