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领域--氯碱工业教程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氯碱工业 产品 1.32%氢氧化钠 2.50%氢氧化钠 3.固体氢氧化钠(片碱) 4.高纯盐酸(含有35% ~ 38% HCl) 5.工业盐酸(含有31% HCl) 6.次氯酸钠(工业级 (以有效氯计)一级13%; 二级 10%) 7.氯气、液氯(液态氯气) 8.PVC(聚氯乙烯树脂,氯碱工业一般都伴随PVC树脂) 9.氢气 工业氢:(GB/T3634-1995) H2≥99.90%(优等品); H2≥99.50%(一等品); H2≥99.00%(合格品) 纯氢:(GB/T7445-1995) H2≥99.99%; 高纯氢:(GB/T7445-1995) H2≥99.999%; 超高纯氢:(GB/T7445-1995) H2≥99.9999%; 氯碱工业特点 能源消耗大:主要是用电量大。氯碱生产的耗电量仅次于电解法生产铝,电能是氯碱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美国,氯碱工业用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1988年中国氯碱工业生产的耗电量占年总发电量的1.5%。因此,电力供应状况和电价对氯碱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极大,各国始终的把降低能耗作为电解法的核心问题。通过运用先进设备,提高电解槽的电能效率和碱液蒸发热能的利用率,来降低烧碱的电耗和蒸汽消耗。因此,开辟节约能源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氯与碱的平衡:电解食盐水溶液时,按固定质量比例(1:0.85)同时产出烧碱和氯气两种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初期用氯量比较小,由于氯气不宜长途运输,所以总是以氯气的需要量来决定烧碱的产量,因此往往会出现烧碱短缺的现象。在石油化工和基本有机原料发展较快的国家地区,氯的用量就较大,因此就出现烧碱过剩。 腐蚀和污染:氯产品如烧碱、盐酸等均具有强腐蚀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如石棉、汞和所产生的含氯废气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制碱方法 ①隔膜电解法 隔膜电解法:以多孔隔膜将阳极室和阴极室分隔,避免了两级产物的混合。 阳极:碳,人造石墨,金属阳极 隔膜材料:石棉水泥,石棉纸,真空吸附石棉纤维隔膜,改性隔膜。 典型的隔膜电解槽:Hooker H-4电槽,MDC型电槽 ■原理 ■工业之间的简单生产流程 ■生产流程 ■C30-Ⅲ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 ②水银电解法 水银电解法:在氯碱电解槽中不采用隔膜,而改用水银作阴极材料,使析氯反应和生成NaCl的反应分别在电极槽和解汞槽中进行,从根本上避免了两种产物的混合,直接获得高浓度、高纯度的烧碱。 缺点:生产过程中水银的流失。 世界:水银法工厂始建于1897年。 中国: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了国内第一套水银电解装置,目前产量最大的为天津化工厂。 ③离子膜电解法 离子膜电解法:使用对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如全氟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钠离子由阳极区进入阴极区,不允许OH-,Cl-和水分子通过,不仅使两极产物隔离,避免了导致电流效率下降的各种副反应,且从阴极区直接获得高纯度的烧碱。 优点:产品质量高、能耗低,可免除石棉和水银产生的公害。 缺点: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短期尚难取代原有的两种工艺。 ■原理 ■生产流程 离子交换膜电解法与隔膜电解法的区别 增加了二次盐水精制工序 需向电解槽的阴极区加入纯水 由电解槽阳极区引出的稀盐水可再度使用 阴极室输出的液碱可直接作为商品 各国氯碱产业分析 ■中国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简述 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9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氯碱企业——天原电化厂,从此揭开国内氯碱工业从无到有的篇章。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氯碱工业起步相对滞后,晚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但是在氯碱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氯碱化工产业集群。 建国前的20年当中,我国只有10个氯碱厂(点),烧碱最高年产量仅为1.5万吨,氯产品只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化铁等简单几种,然而这在当时已实属不易。建国后,国民经济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着氯碱企业规模的壮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烧碱产量便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新中国建立前的氯碱厂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很少。1949年-1977年1949年10月1日,建国之初,全国各氯碱厂在原重工业部化工局的领导下,迅速进行恢复生产和改扩建。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氯碱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到1990年,烧碱产量达331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于世界第三位。1995年,烧碱产量达496万吨,其中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法生产的达56.2万吨,占总产量的11.3%。到2000年,烧碱年产量将达540万吨,其中用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的将达180万吨,占33.3%。2001年,我国正式

文档评论(0)

高考学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