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语文》复习题研讨.doc

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语文》复习题研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大同 一、内容提要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作者作品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后人所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三、创作背景 “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 在大同思想中,贯穿着一个道德递衰的史观。即三代以前称为“大同”,三代以后称为“小康”,第三段就是对“小康”的阐述。 四、课文讲解 1、“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与小康的比较: ①、前者“天下为公”,后者“天下为私”; ②、前者“选贤与能”,后者 “大人世及以为礼”; ③、前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④、前者‘‘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后者“设制度,立田里,以功为己”; ⑤、前者“谋闭不兴,盗窃不作”,后者“谋作兵起” 五、练习 1.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答案:C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填空题 《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六、研习与思考 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2.《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七月 一、有关《七月》 《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课文讲解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七月》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 “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三、研习与思考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