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扬州市普哈丁墓园的文化内涵
作者:姜艳
指导老师:孔庆茂教授 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摘要:奔腾不息的大运河东岸坐落着一座古老神圣的墓园,运河上来往的汽轮声却打破不了它固有的平静,它就是扬州普哈丁墓园。普哈丁墓园是至圣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墓的所在地,它是一座中阿建筑文化的交融体。整个墓园建筑不仅蕴含了西方文化,还融入了当代的汉族文化。建筑细节处理妥帖,布局严谨。它是国内外穆斯林敬谒先贤普哈丁的圣地,是中阿关系友好的见证,这是一种赋予独特韵味的文化,一种融合了汉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具有崇高历史意义的文化。这种特殊韵味与崇高历史意义深受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的追捧,当然今天这些文化已不仅仅是穆斯林的文化。先人虽逝,可是扬州乃至全中国与伊斯兰教国家的传统友谊和“普哈丁园文化”将会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关键词:扬州普哈丁墓;建筑艺术;汉文化;西方文化;友好见证
目录
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6974 一、普哈丁墓的历史 PAGEREF _Toc26974 1
HYPERLINK \l _Toc21881 (一)普哈丁墓的来源 PAGEREF _Toc21881 1
HYPERLINK \l _Toc22723 (二)普哈丁墓的发展 PAGEREF _Toc22723 1
HYPERLINK \l _Toc9923 二、普哈丁墓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内涵 PAGEREF _Toc9923 3
HYPERLINK \l _Toc26910 (一)普哈丁墓园的建筑风格 PAGEREF _Toc26910 3
HYPERLINK \l _Toc16682 (二)普哈丁墓园的艺术特色 PAGEREF _Toc16682 3
HYPERLINK \l _Toc12061 (三)普哈丁墓园中中西文化的结合 PAGEREF _Toc12061 11
HYPERLINK \l _Toc18609 三、普哈丁墓的社会价值 PAGEREF _Toc18609 20
HYPERLINK \l _Toc16537 结语 PAGEREF _Toc16537 23
HYPERLINK \l _Toc32297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32297 24
PAGE \* MERGEFORMAT 27
一、普哈丁墓的历史
(一)普哈丁墓的来源
普哈丁墓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著名的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 回回堂:中国HYPERLINK /view/9414.htm 伊斯兰教部分HYPERLINK /view/57530.htm 清真寺或墓地的别称。
,又叫“巴巴窑”, 当今人们称其为“普哈丁园”。普哈丁墓园坐落于扬州市解放桥东南向的古运河东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园共占地25亩, 主要是由古墓园、古清真寺、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
谈及普哈丁墓就不得不先介绍普哈丁。相传,普哈丁是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在伊斯兰教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普哈丁在扬州共生活了10年,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建了仙鹤寺(又名礼拜寺)--仙鹤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之一,每每到达做礼拜的日子,伊斯兰教徒们纷纷前来到仙鹤寺中虔诚地做礼拜。后来,普哈丁又辗转去了山东济宁一带传教,德祐元年(1275 年)南下扬州,在所乘船只即将靠岸时辞世。穆斯林们根据他生前遗愿,将其安葬在扬州古运河东岸高岗上,并建此墓园以示纪念,后人命名为普哈丁墓园。
(二)普哈丁墓的发展
普哈丁墓,这座庭院式的墓园最初是专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们尊称之为先贤墓。在普哈丁之后又陆续有其他阿拉伯人来扬传教、经商或是做官的,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的穆斯林们,死后也葬在普哈丁墓的西边,离普哈丁的墓只有3米左右,大大小小的墓整齐的排布着,使墓园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普哈丁墓在漫长岁月中受到过很多次破坏,也经过很多次修复。该墓园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 年)。明末清初, 普哈丁的墓被挖掘掠夺, 殿宇被烧毁化为焦土。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仲秋, 先贤墓清真寺重建了觉斯楼。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先贤墓清真寺的掌教偕太史丁南屏,捐款重建墓亭五座及四壁的围墙。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 重修先贤墓清真寺大殿三间, 厅房五间。清道光中, 先贤墓门前石岸的墙基被大水冲毁。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年) ,百姓朱德春等人募捐,重修的殿宇、石岸竣工。清咸丰三年( 1853年), 红巾军 红巾军:HYPERLINK /view/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