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
2016-04-0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个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日子。然而,若是没有那愁人的雨,扫墓的路上,倒是有灼灼盛开的桃红、杨柳枝头的绿意、油菜地里招摇的金黄,这也会是个踏青郊游、赏春悦心的好时节。
一面是对往者的哀悼、对死亡的感怀,一面是又一个春天万物生长的新轮回对人心的治愈。于是,清明,这个当代社会中的民俗大节,便奇妙地糅合了“死感”和“生感”。这样一种特别的“悲欣交融”,是来自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和历史沉淀呢?
这需要从清明、上巳、寒食的三节合流说起。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
“清明”这个名称,原本并非一个节日。清明,首先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历史上的。而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确定下来的、反映季节变化和指导农事的时间节点,在“阴阳合历”的中国农历中,是合乎“阳历”的那部分。这就是现在的清明节为何基本上固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的原因。
“清明”二字,描写的是这个季节的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清明”:“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清明”有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春天,从“立春”的春意萌发,到“雨水”的润物无声,又迎来“惊蛰”和“春分”的地气回升、雷声滚滚、蛰虫出动,而后到清洁而明净的“清明”,经历了两个月时间。此时的光景,是农业耕作上种瓜种豆、植树造林的万物待发和勃勃生机。农事以外,也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的美景与佳期。
因此,即便只是讨论后世发展为“节日”的清明,我们也无法忽视作为“节气”的清明为其节日习俗所圈定的自然背景和时间感受,由此衍化出丰富的人文意蕴。
上巳节,到春天的水边去嬉戏:曲水流觞和仕女踏青
曲水流觞。
“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节形成于先秦时代,节期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为这个日子多逢农历三月初三,所以魏晋之后就固定在“三月三”了。农历三月三跟清明的日期很接近,所以上巳节,也正是在这样一片“洁齐而清明”的春光中,通过“祓禊”的活动,来展现这个古老节日里关于“死生”的生命意识。
祓禊(fúxì),用白话来解释,就是用水洗涤、去邪迎祥,是在水边举行的祭礼。《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引《韩诗外传》:“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详也。”手持的兰草是能祛除疾病和灾祸的,用香薰草药沐浴同样如是。此外,由于古人的观念中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个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动苏醒的季节里,人们便在水边举行仪式,招魂续魄,祈求吉祥。
这种对死亡的认知并非撕心裂肺式的哀恸,它引向的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求。所以“祓禊”还包括了在水边“会男女”这一“求爱、求子”的部分。《诗风·郑风·溱洧》中描写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便是男女相会于水边、两情相悦的情形。这个日子是男女偶合生子的佳期,有所谓“奔者不禁”的说法,就算私奔也不会遭到禁止。
祓禊那些带有浓烈原始巫术性质的活动,后来逐渐衰落,赤裸裸的生命冲动和生殖渴求被人类社会的礼法制度所改造。但是“到春天的水边去嬉戏”的核心仍在,它变成了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述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文人雅集,和唐代杜甫诗中所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仕女集体踏青出游。以至于宋代以后,上巳节慢慢消失,向清明节靠拢并为其所整合,还为清明节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有关进行游艺活动的基础,以及那些对迎送生命的仪式感的遥远想象。
曾经盛大的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
青团
今天已经少有地方专门去过“寒食”这样一个节日。然而作为一个以“禁烟火”、“吃冷食”为核心特征的古老祭日,寒食在历史上曾绵延两千余年。它的日期在清明前的两日或一日,也曾经承担过现在属于清明节的祭祀功能。
可以这样说,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是一个很大的民俗节日,到唐代依然兴盛,但后来渐渐走向式微,为清明节所收归,让人几乎找不到它的存在感了。
从文献记载来看,寒食习俗最早出现在两汉的太原一带。“子推焚,寒食立”,成了关于寒食节起源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义士,他曾忠诚地追随流亡的晋文公重耳。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没有让介子推得到应有的待遇,于是他辞官隐于山中。晋文公后来醒悟,为了找到介子推,放火烧山迫其现身,然而他终究也没有出来,只是抱着树被烧死了。《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因此“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对介子推的纪念,并非“寒食”的真正起源,那只不过是在一种季节变换之时“改火”的古俗之上,对先禁旧火、再取新火之事附会上去的传说。就像李亦园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对介子推传说与寒食禁火仪式之间关系所作出的解释,他认为,寒食的“禁火-取火”,象征的是禁火的生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