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小结: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持续发展;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1953——1964): 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今天60岁以上的人对他印象很深,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赫鲁晓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 赫鲁晓夫同肯尼迪握手会面,希望和平共处。他让苏联走向世界。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粮食缺乏、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内容 (1)农业(重点): 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粮食缺乏、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内容 (1)农业(重点): 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又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评价 (1)进步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阐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改革脱离苏联实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