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谢继忠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今陕西夏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又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对司马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思想、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等方面,而对其人才思想却有所忽视,偶有所论,也很简略。①我们认为,司马光对历史兴衰治乱历史的研究,并结合自己长期的做官实践活动和体验,提出了独到精辟的人才 的参考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意义。 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主要贯穿在《资治通鉴》及大量的上疏和对应之辞中。本文以拟缘着上述两条线索对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北宋时期,冗官充斥朝廷,冗兵为患,封建官僚集团腐败不堪,国势益贫益弱,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司马光深知国家危机深重,在洞悉历代兴衰治乱和用人得失的基础上,面对现实,大声疾呼选用贤才,这对北宋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声警钟。在多次上疏中指出:“为政得人则治。”“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赏罚善恶而已。”③从三个方面提出最高统治者“人君”的职责,首要的一点就是“量才而授官。”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向英宗上疏,提出宜“选用英俊,循名择实,赏功罚罪”,若能“虚心从善”,④行以至诚。就能达到治国的目的。治平思念,上疏提出治国的三要决,即“得人”,“信赏”,“必罚”。而且不无感叹的提出:“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以。”⑤由此可见,作为一代人主,能否使国家达到至治,关键在于选用贤才,这是治国的根本。 在《资治通鉴》及其附论中,司马光特别强调选用贤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并把历史发展源泉和封建王朝成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能否用人。同时指出,不但要善于任用本国人才,而且要善于任用敌国人才,并举 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的例子,来说明“彼敌国之才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⑥的道理。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大写特写刘邦君臣议论秦朝覆灭,项羽败亡和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如何用人的生动故事,通过汉、唐这两个“治世”典型的剖析,来进一步述评用人对朝代兴衰的直接影响,以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用人主张。在《资治通鉴》卷239又着意引用了柳宗元的《梓人传》和《种树郭橐驼传》,来警喻宰相和郡守、县令在用人与处理政务时,都必须遵守自然的法则,不能随心所欲。且说:“此其文之有理者也。”胡三省进一步阐明其引用录的根本原因,即“以其有资于治道也。”总之,通过历代用人经验的总结,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史鉴”,这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根本目的。诚如他自己所说“辰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是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⑦ 在《资治通鉴》附论中,同样贯彻了上述基本思想。司马光在评述汉武帝时指出:“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知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辙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⑧这说明只要君主爱好并善于招揽人才,就会出现人才云集的局面,君主才能充分施展其包负。着也正是君主开明与昏暗的区别所在。在评论汉光武帝时指出,光武帝即位之初,群雄竟逐,四海鼎沸,而光武帝仍能扫平宇内,重建一统,就在于“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菜之中,置诸群公之首”,“所知先后而得其本源”。⑨认为把用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光武帝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评论刘邵作百官考课法时指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儿女之道,圣贤所难也。”⑩统治者必须以“至公至明”的态度选贤用人,才能治理好国家。 德才兼备,以“德”帅才 在古今人才思想中,衡量人才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德才标准。由于历史 时代的不同特点,存在着对德才标准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其中德与才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等的,不能等量齐观。曹操在选人时只注重“才”,而不问其德行。司马光则坚持了人才思想史上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认为“德”是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才”只是第二位的标准。在《资治通鉴》的第一篇附论“才德论”中,司马光精辟阐述了这一基本思想。“臣光曰:志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娇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而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饿之足患哉?”⑾这里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