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心理准备 一位法国记者在他的书中写到的:“进行采访,需要一个人真正愿意谈,一个人真正愿意听。” 对于采访者来说,他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倾听和提问。提问是技巧,倾听是态度。 听懂一个人说话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语境”,也就是谈话的双方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共识。尽管人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语言,但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群体之中,接受不同的教育,信奉不同的宗教,参与不同的活动,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意识形态,经历不同的时空环境和事物,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造成倾听的困难,造成交流的困难,在传播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示这种状况:“知沟”。 1、建立沟通的基础 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一个伦理上的两难问题:对于采访者的职业来说,他需要进行采访以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被采访者来说,他有他的自由,他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采访。当被采访者表示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采访者是否应该进行说服? 如:这里有一个关于德国女护士其斯拉的故事,她因为同一名监狱里被判死刑的杀人犯结婚而成为新闻人物。 2、建立工作的信心 纪录片的采访者有三重身份:媒体代言人、民众代言人、个人。如果他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三个不同的身份有可能会使采访者在被采访者那里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当人们面对代言人的时候,其语言往往生硬而一般化,就像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经常听到的市民在镜头中的语言,他们使用的语言往往是人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的“套话”。他们对于个人,特别是“朋友”,使用的是另外一套语言。这是一个矛盾,人们在生活中有两套话语,一套可以公之于大众,另一套则只能公之于“小众”;作为采访者,希望得到的总是有个性的语言,也就是“小众”的话语。 3、调整自我意识 平等——(潜在)不卑不亢,尊重对方,这是交流的基础。 耐心——不急不躁,给对方以思考的时间,不代替或阻断对方回答问题。 冷静——不因对方的态度(敌对、失态、不耐烦等)而失去机会。 机敏——不放过可以深挖的线索,这同准备得充分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勇敢——敢于提尖锐的问题,敢于亮自己(代表观众)的观点。 纪录片采访者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采访者的技巧 纪录片的采访者同一般新闻采访者不同,他们需要被采访者在镜头面前说出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不仅仅是提供采访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纪录片采访者所有的技巧都在于使他的被采访者能够自然地叙述。 另外,纪录片是一种不受新闻性约束的影片,它往往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因此,如何将被采访者的思考导向深入,也是采访者的任务之一。 一、选择采访对象 1、典型 2、新鲜 3、能言 采访者选择的被采访对象对于所要表现的主题来说必须是典型的。 比如某矿山发生了矿难,那么生还者便是最典型的被采访者,即便是这些被采访者不善言辞、方言难懂。 1、典型 应挑选那些对观众来说有新鲜感的采访对象。 另外,在采访之前应该尽量避免预采访,尽量保持被采访者在叙述时的新鲜感。 2、新鲜 一个人的能言与否,往往决定了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 如果叙述者能够言辞诙谐幽默,则会给影片带来意外的惊喜。 3、能言 二、选择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 2、地点 对于纪录片的采访来说,合适而又充分的采访时间非常重要,这能够使被采访者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不必考虑自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自己所想要说的一切。 德国纪录片编导格拉伯说:“足够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也影响到摄影机前的谈话,因为那些坐在摄影机前的人知道,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明天或者三、四天之后,他们还有机会再重新来谈一次,或者当我的提问触及到那些对他们来说至关紧要的事情时,他们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回答,他们完全不必在这一天、这个时刻、这样一种情况下来作完美的回答。” 【汉斯-迪特·格拉伯:《是接近,而不是巴结》,聂欣如译,载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458页】 1、时间 采访的地点在许多情况下也能够决定采访的质量,特别是对那些面对摄像机感到紧张和拘束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据某位记者的记载:“有年春天访问家乡嘉定县一位养鸭专业户,在县政府招待所谈话时,他显得拘束怯场;而后来我随他至水乡养鸭场时,他马上活跃起来,滔滔不绝地谈党的富民政策好与先进的养鸭技术等,显然,陌生的环境使缺乏社交经验的农民情绪不稳定,而熟悉亲切的环境使采访对象重新恢复了心理的平衡。” 【张骏德、刘海贵:《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载刘京林、罗观星主编:《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220页】 2、地点 三、提问的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