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文科班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剖析.pptVIP

第二单元文科班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剖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文学 5.宋词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①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娱乐场所增多 市民阶层扩大 两宋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又称“长短句”,并可配乐演唱 ②豪放派: 代表:苏轼、辛弃疾、岳飞 特点:意境开阔、刚健豪放 ③婉约派: 代表:柳永、李清照、李煜 特点:委婉含蓄,感情真挚 四、文学 6.元散曲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①形成: 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而形成的 ②代表: 马致远 ③特点: 句式:与词相比语言更自由、更通俗 内容:批判现实、逃避现实 ④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市民对文化需求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社会矛盾复杂,统治黑暗,人民遭遇悲惨 四、文学 7.明清小说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①早期发展: 魏晋兴起 唐传奇 标志中国小说日趋成熟 宋元话本 ②兴盛原因: 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各种社会危机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四、文学 7.明清小说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③代表作品: 四大奇书、三言二拍 《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④特点: 以章回体为主 直接反映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歌颂商人 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 五、戏曲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1.戏曲的萌芽: “傩” 2.戏曲的发展: 两宋时“南戏” 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故事情节 3.戏曲的成熟: 元杂剧 ①背景: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统治者保护艺人 五、戏曲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3.戏曲的成熟: 元杂剧 ③特点: 多种表现形式演故事情节并有角色配合 用虚拟动作表意和时空 ②代表: 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4.明清时期的昆曲: “百戏之祖” 五、戏曲 第2讲:中国古代的文艺 5.戏曲的鼎盛: 京剧 ①背景: 北京成为全国的休闲文化中心 徽班进京并博采众长 ②形成: 四大徽班进京 ③.特点: 综合性、写意性 探究: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 ★政治、宗教因素: (1)原始时代戏曲的起源——傩戏就带有巫术色彩; (2)先秦至唐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举行活动时载歌载舞; (3)政治黑暗是宋、元南戏杂剧的创作素材,元朝轻视知 识分子的政策,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致于戏剧创作; (4)京剧产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为乾隆皇帝祝寿。 ★经济因素: 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 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文化因素: (1)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民间艺人的努力,戏曲艺术才 得以发展成熟; (2)多种文化的融合: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 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应用。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术随之传到那里。20世纪60年代,在朝鲜半岛的一处古墓中曾经发现过带有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样的纸张,成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中国造纸术外传的最早明证。   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各种文字,被称作“中外第一”。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苏东坡、黄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十分喜爱使用“高丽纸”。   在从中国三国时期至唐朝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国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中国的造纸等技术也正是经由朝鲜半岛诸国东传日本的。日本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手漉和纸工艺程序与中国造纸技术虽操作程序不同,但各有千秋。在这前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也先后传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从此有了用纸印刷的佛教经卷。   阿拉伯帝国俘虏中国造纸匠,欧洲画师偷走造纸术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激战中,由于唐军中的西域军队发生叛乱,唐军战败。怛逻斯之战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场。在怛逻斯战役中被俘的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的侄子杜环,后来辗转归国。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及中国工匠传授阿拉伯人造纸术的史实。   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在许多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中,都有关于撒马尔罕出产优质纸品的记录。公元794年,在中国工匠的指导下,阿拉伯帝国在都城巴格达建立了新的造纸工场。此后,阿拉伯帝国的一切政府文书、档案均书写在纸制品上。   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