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docVIP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语与佛教 在人类社会发展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语言和文化现象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发展的。正如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的:“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的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世界上总是以这样新的代替旧的,总是 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1语言的发展亦是如此。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信仰、文化的变化都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语言中最活跃的、变化最快的因素莫过于词汇了。一种语言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而汉语中的成语更是词汇中反映社会文化、信仰能力较强的一种固定词语。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力求经济、简约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而成语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简短的词语,能够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在结构上定型的词语。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成语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很多,有的来自神话寓言,有的来自历史事件。而在这里要阐述的是汉语中来自佛教的成语。在光彩夺目的汉语成语中竟有上百条与佛教文化、信仰有关。既知有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么研究成语的来源必须对佛教文化有一定得了解。本文着重从与汉译佛经有关的成语、与佛教宗派有关的成语、与对佛教的信仰有关的成语这三方面来阐述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关系。 一、与汉译佛经有关的成语 要清楚由汉译佛经过程中而形成的成语,必须对佛教的发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到公元前三世纪发扬光大‘流传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两汉交替之际,佛教由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此时,佛教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人们对它不了解把它同当时仍在流行的黄老之学相提并论。所谓“颂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便是这中情况的写照。而且,汉代的佛教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主的上层社会中,还未能广泛普及于民间,所以,汉代的佛教虽已开始有了对佛经的翻译,但它却始终未能摆脱初传时的朦胧状态,因而此时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很小的。真到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佛教词语伴随着大量汉译佛经的传播和弘扬而在汉语里产生,并得以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变革时期,战乱频繁,政权交替,是我古代宗教狂热的时代。从语言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又是汉民族语言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社会的巨大变革,要求语言加强交际的职能,促使一大批新词,新义的产生;此外,汉译佛经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增长,而且译经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量的佛经汉译,不能不影响到中国的语言文化,而社会结构和语言同时发生的变化,必然会给这一时期的汉语词汇注入新的血液。汉语词汇中的许多成语便是此时在汉译佛经的过程中产生。 有些汉语来自佛教中的常用语。佛教是一个具有特定宗教色彩的生活范围,自然有许多相关的常用语。随着佛教的普及,《金刚经》、《楞严经》等大量汉译佛教经书的出现,以译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截取其常用语,构成一些佛教成语。例如:善男信女、在家出家都是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而形成的成语。其中“善男信女”中的“善男”是梵文优婆塞的意译,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男人。信女是优婆夷的意译,与善男相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建立了一个以他本人为首,由比丘(俗称和尚)、比丘尼(俗称尼姑)、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人众组成的佛教教团,在当时很有影响。佛教译经传入我国,由于在家修行的男女信徒的大量存在,善男信女,在家出家这两条成语便产生了,用来指代这些人。其他的来自佛教常 用语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三十三天、十八地狱、烧香礼拜、如是我闻、牛关马面、牛鬼蛇神、笑面夜叉、万劫不复、三生有幸、劫后余生、在劫难逃、因果报应、生老病死、回头是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救苦救难、辩才无碍、肉眼凡胎、看破红尘、超尘拔俗、超凡入圣、一切众生、芸芸众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中狮子、不即不离、若即若离、鹦鹉学舌、吐丝自缚、三姑六婆等等。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经里的故事,佛经里有不少故事,包括寓言事故,情节曲折有趣,形象鲜明生动。例如:盲人摸象、天女散花、天花乱坠、顽石点头、泥船渡河、屠所牛羊、空中楼阁、一厢情愿、水中捞月、粉身碎骨、步步生莲、以身施鸽、药王烧臂、香城破骨、降落成道等等。其中的一厢情愿来源于一部佛教经书。《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

文档评论(0)

三四五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