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动检测与转换 总复习 1. 下图中,质量块m是( ),弹簧是( ),电子线路的作用是( )。 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 2.传感器按其工作原理,分为( )、( )和( )三大类。 物理型,化学型,生物型 3.红外图像传感器由红外敏感元件和( )电路组成。 电子扫描 4.SnO2型半导体气敏器件非常适宜检测浓度较( )的微量气体。 低 5.有源滤波器由集成运放和( )组成。 RC网络 6.根据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测量可分为( )和( )两大类。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7.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数学表达式是( )。 8.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措施有( )、( )、( )、( )和( )。 差动技术,累加平均技术,补偿与修正技术,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稳定性处理 9.金属丝应变片的灵敏度因数K恒小于线材的灵敏因素KS,其原因是( )和( )。 胶层传递变性失真,存在横向效应 10.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 )、( )、( )和( )。 热力学温标,国际实用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 11.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及补偿方法有( )、计算修正法、( )、零点迁移法、( )和软件处理法。 冰点槽法,计算修正法,补正系数法,零点迁移法,冷端补偿器法,软件处理法。 12.内光电效应是指( )。 当光照射在物体上,使物体的电阻率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效应叫内光电效应。 13.涡流是( )。 金属导体放置在交变磁场中或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内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成为涡流。 14.某线性位移测量仪,当被测位移由4.5mm变到5.0mm时,位移测量仪的输出电压由3.5V减至2.5V,求该仪器的灵敏度。 15. 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 )并按照一定 ( )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被测量,规律 16.按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分类,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 )、( )和( )的发展历程。 聋哑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网络化传感器 17.金属丝式应变片的测量原理( )。 18.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线圈的( )和( )实现非电量测量的一种装置。 自感,互感 19.电容式传感器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变极距型、( )和变介电常数型。 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变介电常数型 20.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和( ),外光电效应的典型应用器件是( )。 内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21.金属电阻的( )是金属电阻应变片工作的物理基础。 电阻应变效应 22.网络化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和( )传感器三个阶段。 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现场总线智能传感器 22.如图,直流电桥平衡的条件是( )。 当R1R4=R2R3时,Ig=0,Ug=0,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23. 差动变压器分为( )和( )和( )三种类型。 变气隙型,螺管型,变面积型 24.为了让差动变压器输出的电压反映铁心移动的方向,需要采用( )。 相敏检波电路 25. 电容式传感器的常用转换电路有电桥电路、( )、差动脉冲调宽电路和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电桥电路、二极管双T形电路、差动脉冲调宽电路和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26.热敏电阻分为( )、负温度系数和突变型三类。 正温度系数,负温度系数,突变型 27.集成温度传感器按输出类型可以分为( )、电流输出型和( )。 电压输出型LM35,电流输出型AD590,数字输出型DS18B20 28.光导效应的典型应用器件是( ),光生伏特效应的典型应用器件是( )。 光敏电阻 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 29.半导体应变片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 ) 制成的一种纯电阻性元件。 压阻效应 30. 传感器分辨力是指( )。 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的输入增量。 31.交流电桥常和差动式自感传感器配合使用,其目的是( )和( )。 提高灵敏度,改善线性度 32. 互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似( )的作用原理,其结构主要包括( )、( )和( )等。 变压器,衔铁,铁心,一二次绕组 33. 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导体内部会产生一圈闭合的电流,利用该原理制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