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docVIP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

1996年黄河洪水异常原因分析及治河探讨 赵衍庚 (山东省科技战略研究所 济南 250014) 1958年成功地防御了黄河花园口22300 m3/s 大洪水,而1996年8月5日7600 m3/s 中型洪水就大漫滩。由于洪峰演进速度特别慢,8月13日花园口5520 m3/s 第二场洪水,于15日在孙口赶上第一场洪水,两峰合为一峰,流量为5540 m3/s。洪水从花园口至利津共用了369.3小时,约为正常漫滩行洪时间的2倍。洪水位也异常高,花园口、孙口、洛口均为最高历史洪水位,东明3000 m3/s左右就进滩,漫滩速度慢,滞水时间长,积水深(一般0.5~3.5m,最深5.5m),排水困难。这是现河道未曾发生过的行洪异常现象。那么,二级悬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洪灾威胁的严重性到底如何? 怎样治理?本文试进行分析探讨。 一、下游防洪特点及灾害威胁形势 黄河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万km2,天然径流量560亿m3(花园口),仅为长江的1/20。中上游穿越40多万km2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平原是以郑州为顶点的大冲积扇,800多km的平原河道,位处大冲积扇脊背上,河床一般高于地面3~5m,两岸临黄大堤1400多km。大堤决口时洪水泛滥成灾,北可达海河,南可达淮河,范围约12万km2。历史上黄河洪灾严重。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盆地型地貌,各支流洪水挟沙下泄,汇水迅速,下游来水峰高浪大流急,但水量较小。两岸临黄大堤之间的面积4000多km2,中水河槽约占1/3。为适应黄河洪水特点,下游采取宽河防洪战略,让广大滩区蓄滞洪水,以使洪峰坦平,洪水水位降低,以减轻对两岸堤防的压力,形成下游河道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防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上段河宽5~20km,平均7 km;下段河宽0.4~5km,平均3km。艾山以下山区段最窄处仅368m。 黄河水少沙多,年均来沙量16亿t,平均含沙量28.57 kg/m3,居世界各大江河之冠。黄河洪灾威胁严重,主要是洪水不能全部输沙入海,河道淤积抬升所致。1920年7月至1983年6月的63年中,铁谢一利津河道共淤积泥沙165.4亿t,1950年7月至1983年6月的33年,淤积70亿t。 高含沙洪水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危害严重的水沙。据对1950~1983年发生的11场高含沙洪水资料分析,行洪时间共计102天,来水量占34年总来水量的2%,来沙量占14%,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占34年淤积总量的54%,85%的泥沙淤积在高村以上宽河道内。如1933年高含沙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 m3/s,来沙量42亿t,下游河道淤积20亿t,发生决口107处。如再遇1933年型洪水,洪水经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节,落水时期进入下游的含沙量很高,沿程的水位表现将普遍很高,洪水过后河道淤积将更严重,排洪能力亦将降低很多。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1933年洪水为60年一遇,到现在已超过60年,近30多年又是连续平水平沙、平水少沙、少水平沙、少水少沙的系列年。这种水沙系列年持续时间愈长,1933年型大洪水的出现就愈临近。 二、二级悬河的成因分析 1、黄河洪水的洪量、水量、沙量、含沙量变化很大。下游河道防洪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河道行洪条件。1958年防御大洪水时,下游河道是高滩深槽,目前却是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高昂的二级悬河。 从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库开始,黄河干支流兴建了一系列治河兴利工程。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下游河道就由能防御大洪水的高滩深槽,演化为二级悬河。其原因如下。 一是,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分布发生重大变化。 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铁谢~利津河道淤积总量36.075亿t,年均淤积3.608亿t,滩地淤积量占全断面淤积量76.77%,主槽淤积占23.23%,与主槽面积占1/3的比例相仿,河道为平衡抬升,防洪能力基本不变。艾山以上宽河道淤积占87.76%,艾山以下窄河道淤积占12.24%。在主槽淤积中,宽河道占98.79%,窄河道占1.21%;在滩地淤积中,宽河道占84.2 3%,窄河道占13.77%。可见,河道淤积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河道演变向着有利于黄河防洪的方向发展。这是l958年成功防御大洪水的重要河道条件。 从l960年10月到1991年1l月三门峡水库水运行的时段里,铁谢--利津河道共淤积泥沙33.358亿t,年均淤积1.076亿t,与建库前的自然河道相比,淤积减少70%。然而,其中滩地淤积2.815亿t,占8.44%,主槽淤积30.542亿t,占91.56%,滩槽淤积比例发生带根本性的变化。在主槽淤积中,宽河道淤积23.992亿t,占78.55%,窄河道淤积6.551亿t,占21.5%;在滩地淤积中,宽河道淤积0.370亿t,占13.13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