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doc
古城保护与更新
目 录
区情概况 ………………………………………………3
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5
经济概况 …………………………………………5
创业园与产业升级 ……………………………………7
案例:苏大创业园 ………………………………………8
代表企业:天宫网 …………………………………………11
数字地图 ………………………………………12
(三)古城风貌与特色街区 ……………………………………14
案例:十全街 ………………………………………………14
风貌代表:网师园 …………………………………………17
代表企业:任嘒閒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9
荣宝斋苏州办事处 ……………………………20
(四)历史遗迹与现代商圈………………………………………21
案例:南门商贸圈 …………………………………………21
(五)文化古城与沧浪新城………………………………………28
案例:新城规划展示馆………………………………………35
姜昆艺术收藏馆 …………………………………36
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 ……………………………37
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 ……………………………………39
民生概况 …………………………………………39
古城保护与整治概况…………………………………41
案例:道前地区街巷整治 ………………………………42
同德里、同益里 …………………………………44
城市管理 ………………………………………45
案例:“好管家”…………………………………………45
民生服务 ……………………………………… 47
案例:虚拟养老院 …………………………………… 47
日间托老所 …………………………………… 51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53
文化概况 …………………………………………53
沧浪文脉 …………………………………………55
案例:东吴大学…………………………………………55
文化阵地 …………………………………………58
案例:况公祠 …………………………………………58
清微道院……………………………………… 59
古胥门 …………………………………………60
文化活动 …………………………………………62
案例:古胥门元宵灯会 ………………………………62
端午民俗文化节 ………………………………62
文化新秀 ………………………………………63
案例:沧浪少年宫 ……………………………………63
一 区情概况
沧浪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的中南部,因辖区内闻名遐迩的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全区总面积25.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3万,是苏州市的教育、文化、科研、新闻、旅游中心区,也是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区之一。
作为曾经的吴国都城心脏——子城的所在地,沧浪辖区占据了苏州古城的半壁江山。2500多年的吴文化熏陶,构筑了沧浪区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座小桥、每一条街巷、每一块青砖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充盈着文化的内涵。至今尚存的重要文化遗产,有全国仅存的水陆城门盘门,有苏州最早的佛教浮屠瑞光寺塔,有江南独绝的双塔和开元寺藏经阁,有开天下立学风气的府学和文庙,有象征苏州文风炽盛的文星阁,有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沧浪亭,有以精雅著称的网师园,等等。当前,沧浪境内被列为全国、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有50处,控制保护建筑有61处。这些丰富历史文化遗迹构筑了沧浪文化的基石,使沧浪成为古城苏州文化渊源最深广,文化遗迹最丰富、文化名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沧浪文脉绵延不绝,如今的沧浪区不仅拥有幽雅的人居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情韵,粉墙黛瓦、牌坊塔影的古城景色,而且聚集着苏州的名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以及众多的文化机构,成为了苏州百姓以及众多文化人士宜居、宜业、宜学的人间天堂。
近年来,沧浪更以“文化立区”为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沧浪”,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古城保护,积极改善民生,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平台,形成了古城保护、文脉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协调并进的科学发展局面,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江苏省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 古城保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