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理实验报告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王皓平 6100411063 电III112班 S077
16 00 四 一 19 T029
PAGE \* MERGEFORMAT4
实验名称: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
一、引言:
二、实验目的:
了解分光计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掌握分光计的调整要求和调整方法
调整分光计,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可进行精密测量
用调整好的分光计测三棱镜的顶角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仪器:
分光计,三棱镜,准直镜。
五、实验内容:
1.调整分光计
2.使三棱镜光学侧面垂直望远镜光轴
(1)调载物台的上下台面大致平行,将棱镜放到平台上,使棱镜三边与台下三螺钉的连线成三连互相垂直。
三棱镜在载物台上的正确放法 测棱镜顶角α
(2)接通目镜照明光源,遮住从平行光管来的光。转动载物台,在望远镜中观察从侧面和反射回来的十字像,只调台下三螺钉,使其反射像都落到上十字线处,调节时,切莫动螺钉。
3.测棱镜顶角α
(1)自准法:对两游标作一适当标记,分别称游标1和游标2。旋紧度盘下螺钉,望远镜和刻度盘固定不动。转动游标盘,使棱镜面正对望远镜,见图9记下游标1的读数θ1,和游标2的读数θ1。再转动游标盘,再使面正对望远镜,记下游标1的读数θ2,和游标2的读数θ2。同一游标两次读数之差,即是载物台转过的角度φ,而φ是α角的补角。
φ=12φ1-φ2=12[θ1,-θ1+θ2,-θ2]
α=180o-φ
(2)反射法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由顶角方向射入,在两光学面上分成两束反射光。测出两束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φ,则可得到顶角α为
用反射法测棱镜的顶角
α=φ2=14[φ1,-φ1+φ2,-φ2]
实验时,将待测棱镜放在分光计载物小平台上,使
棱镜的折射棱正对平行光管,并接近载物台的中心位置,
所示。调节载物台面平面与分光计主轴垂直,
旋紧7、25,锁紧载物台和游标盘,缓慢转动望远镜,
用望远镜寻找经过棱镜两反射面反射回来的狭缝像,使
狭缝像与分划板中心竖线重合。记录下望远镜所处位置
分别为Ⅰ和Ⅱ时的两刻度盘读数重复测量三次,求出顶角A。
4.注意事项
(1)转动载物台,都是指转动游标盘带动载物台一起转动。
(2)狭缝宽度1mm左右为宜,宽了测量误差大,窄了光通量小。狭缝易损坏,尽量少调,调节时要边看边调,动作要轻,切忌两缝太近。
(3)光学仪器螺钉的调节动作要轻柔,锁紧镙钉也是指锁住即可,不可用力过大,以免损坏器件。
六、实验记录:
七、数据处理:
测量次序φ折左φ折右φ入左φ入右1134°30′314°31′83°31′263°28′233°3′213°3′84°30′264°3′σmin1=50°59+51°32=51°1;
σmin2=51°27+51°2=51°1330;
σmin=51°715;
已知α=α±uα=60°±10
σ=σmin±uσ=σmin±Sσ2+u仪2
Sσ=σi-σmin2n-1=0.021823=7.273×10-3
u仪=13=1.679×10-4;
uσ=0.04768
σ=51°715±4.768×10-2.
unα=12cosα+σmin2sinα2 -12sin?(α+σmin2)cosα2?sin2?(α2)?uα=0.2876
unσ=12cos?(α+σmin2)sinα2 uσ=0.02696
n=sin?(α+σmin2)sinα2 =1.64945
un=(un)α2+(un)σ2=2.889×10-1
(un)r=unn=17.5%
八、实验结果:
n=1.649±2.889×10-1
(un)r=unn=17.5%
九、误差分析:
1. 测量过程中,实验仪器松动导致读数不准确.
2. 计算时的过程有效位数的取舍导致不准确.
3. 实验组数较少,偶然误差较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解读课件.pptx VIP
- SAE J588-2000 总宽度小于2032mm的机动车用转向信号灯.pdf VIP
- 双减背景下新课标单元整体作业分层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4).docx VIP
- 应征入伍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1(样表).docx
- 2023年少儿迎春杯六年级初赛竞赛试题数学.docx VIP
- 光伏电站一体化监控统一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技术方案.docx VIP
- 《宋史·舆服志》服饰词汇研究.pdf VIP
- 竞选体委演讲稿PPT.pptx VIP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pdf VIP
- 水下测量技术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