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患者服磺胺药后,肩背部出现该皮损,请问什么原因,该如何处理? 4.诊断及鉴别诊断: ① 有明确的服药史; ② 有一定的潜伏期; ③ 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 ④ 瘙痒明显; ⑤ 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鉴别诊断: ①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应与麻疹或猩红热鉴别。 ②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应与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相鉴别。 ③生殖器部位的固定型药疹出现破溃时,应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等鉴别。 * 药 疹 药疹 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病因: 个体因素:过敏体质或生理状态的影响。 药物因素: ①抗生素类:以青、链霉素最多;磺胺类 ②解热镇痛类 ③催眠类、镇静类与抗癫痫类 ④异种血清及疫苗 ⑤中药 2.发病机制 1.免疫性反应 2.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 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与药疹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 ①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Ⅰ型), ② 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Ⅱ型), ③ 免疫复合物性反应(Ⅲ型), ④ 迟发型变态反应( Ⅳ型)。 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 ①少数人发病; ②皮疹与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的相关性; ③一定的潜伏期,4~20天; ④形态各异; ⑤交叉过敏,多原过敏 ; ⑥抗过敏药治疗有效(H)。 非免疫性反应: ①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组胺释放剂:阿斯匹林、鸦片类药物、多粘菌素B、放射造影剂。抑制环氧化酶、↑脂氧化酶功能→白三烯↑→炎症增强 ②过量反应; ③蓄积作用 ④酶缺陷或抑制 ⑤光变态反应、光毒性反应。 3、临床表现 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引起 多见于唇、口周、龟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 躯干亦可发生 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1~4cm,1至数个,边清、绕红晕、稍痒,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糜烂、浅溃疡。 一般不伴周身症状 再次用药,数分钟到数小时后原处发痒,出现同样皮疹 停药一周可消退 1、固定型药疹 2、荨麻疹型药疹 常由血清制品、痢特灵、 青霉素引起 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发热、 关节痛、淋巴结肿大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磺胺类,尤其半合成青霉素。 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头大小至米粒大小斑疹或斑丘疹,对称,泛发,以躯干为多,可伴有小出血点, 初起为小红斑点,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2-3日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伴面、四肢肿胀,邹折及屈侧更明显。 发病多突然,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但较轻。剧痒。 停药1-2周,颜色转淡,糠状脱属→好转.未停药、 未治疗→重型药疹 4、湿疹型药疹 多由于接触或外用青、链霉素、磺胺或奎宁等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再用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出现湿疹样皮损 5、紫癜型药疹 可由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眠尔通、利尿药、奎宁等引起 Ⅱ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Ⅲ型→血管炎 可伴关节痛、腹痛、血尿、便血 6、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引起 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或椭圆形红斑、丘疹,境界清,中心紫红色或水疱、虹膜状,多见于四肢伸侧,躯干、粘膜可受累。 泛发全身,红斑、水疱上出现大疱、糜烂、渗出,尤其口、眼、肛门、生殖器红斑、糜烂,疼痛,高热,WBC↑、肝肾受损、继发感染→重症多形红斑。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引起 起病急骤:皮损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色斑,迅速遍及全身,出现松驰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表皮松解坏死→暗灰色坏死的表皮覆于糜烂面上,大量渗出,似浅二度烫伤,触痛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粘膜受累。 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内脏出血、蛋白尿、氮质血症死亡。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为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引起。 长期用药后发生,潜伏期20日左右 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2至3周后红肿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呈手套、袜套状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粘膜受累,病程较长,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积极治疗,严重着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9、痤疮样药疹 多由长期服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制剂、避孕药及异烟肼引起。 10、光感性药疹 多由使用冬眠灵、磺胺、四环素类、灰黄霉素、补骨脂及甲氧补骨脂素、喹诺酮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