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校课程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未来 第三节 当代课程与变革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2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新课程的结构——中小学课程设置 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未来 第三节 当代课程与变革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2 新课程的结构——中小学课程设置 研究指南 思考与活动 1.结合“课程”的中外词义,谈谈你对课程概念内涵的理解。 2.试分析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等三种课程理论流派之间的差异。 3.试述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以本学科加以说明。 4.试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5.列出本学科在基础教育中,课程内容是如何设置的,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出于何种地位? 6.对本学科课程的内容发展进行历时性研究,或对某一专题加以比较。 7.说出本学科对学生在整个成长阶段和今后的生活所具有的价值。 8.结合本学科课程内容,说出你所见闻的三级课程形式。 9.4人一组,选定某一学校教育发展主题或本学科内容,进行一次微型课程开发与展示。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研究指南 参考文献 1.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 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 崔光辉等.学习理论导论(第7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约翰·S·布鲁巴克.单中惠.教育问题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7.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弗·弗·克拉耶夫斯基.张男星.教育学原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 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 柯森.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 瞿葆奎.瞿葆奎教育文集?课程与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 T.胡森.丛立新.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奥恩斯坦等.余强.当代课程问题.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研究指南 参考文献 12. 乔伊·帕尔默. 任钟印,诸惠芳.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3. 杨自伍.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 大卫·阿姆斯特朗等.李长华等.教育学导论(第7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弗雷斯特·W·帕克等, 孙德芳等. 当代课程规划(第8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6. 马什.徐佳,吴刚平. 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7. 亚瑟·K.埃利斯. 张文军. 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艾斯纳. 李雁冰.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18. 陈侠.课程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9.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0. 叶澜.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谢 谢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演化 中世纪课程发展 随着罗马帝国崩溃,中世纪天主教会确立主导地位,宗教和道德内容在课程中取得优势地位 忽视了以往的世俗课程 体育让位于禁欲主义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演化 文艺复兴时期课程 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思想与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是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 注重智育、美育和德育,构建全面均衡的课程 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出现在正规课程中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演化 科学课程的提出 作为一种训练的手段,科学比语言还有一个优越得多的地方,就是它培养了判断力 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 传统人文学科与新的自然科学逐渐取得平衡 一、古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