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Global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Map (1980-2001) 地震分布-地震带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球上的3个主要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 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日本、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区等著名的地震活动区。 (2)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的欧亚地震带 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有规则,欧亚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3)沿着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 有约10%的地震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之外、离板块边界相当远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板内地震”,典型的如美国的新马德里地震带,中国大陆发生的地震多属“板内地震”,其发生机制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我国地震活动性 我国大致可划分为6个地震活动区: (1)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 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 (3) 南北地震带 (4) 天山地震活动区 (5) 华北地震活动区 (6) 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公元前780年至2005年,地震的大小见图左下方的图标) 地震的频度 恩达尔等20世纪(1900-1999)目录统计 震级 全球 中国(大陆) 9.0-9.2 2 8.0-8.9 79 3 7.0-7.9 1607 59 6.0-6.9 5260 122 注:7级以上地震该记录是完备的,而7级以下地震则有许多遗漏。 地震震级和频度之间的关系,大地震频度低,小地震频度高 美国地震信息中心(NEIC)给出的地震的大小和地震的数目的关系图。 图中的颜色代表地震的震源深度。 地震越大(震级越高),这种震级的地震数目越少。 小地震比大地震多,即震级越大、地震数目越少。实际上,各震级地震数目存在一个幂指数关系。 若以N(M)表示震级大于M的地震数目,则N(M)与M之间有幂指数关系: (其中a、b为常数)。从中可以容易推出N(M+1)/ N(M)常数。 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发生的震级大于或等于M的地震数据N(M)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LgN=a-bM。其中a,b为常数:a=6.9,b=0.8 * * 2001. 9.11 EOS,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82,47,Nov 20,2001,565 浅层地震勘探 地震的特点 地震的大小 地震带 地震的频度 地震强度 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利用地震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另一种是根据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确定地震的大小。 地震震级:里氏定义震级 (即地方震级或近震震级ML) 、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和矩震级Mw 里氏震级: 式中 A是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振幅)。 我国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面波震级;A为地震面波最大位移幅值(以微米为单位);T为最大幅值地震波的周期;为量规函数(亦称起算函数),Δ为震中距;为台站校正值。地方震级和面波震级依据地震波的水平分量计算,体波震级多依据地震波的竖向分量计算。 由于浅源地震容易记录到面波,故地震学家古登堡(Gutenberg)选择周期近20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Ms,Ms震级可用于震中距相当遥远(如1000千米)的地震。但Ms震级不能用于深源地震,因为深源地震不能激发显著的面波。于是定义了另一种震级Mb,根据P波的幅值确定震级。所有的地震都可以清楚地读到P波的初始值,故P波震级Mb适用性很广。 不同定义的震级(ML、Ms和Mb)是依据不同频率和类型的地震波幅值计算的,计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另外,人们还发现了震级饱和现象(见图),即大地震的震级不随震源破裂规模扩大而增加的现象。观测表明,震级达到6以后,近震震级和体波震级将趋于饱和;震级达到8以后,面波震级也趋于饱和;一些规模明显不同的地震却具有相同的震级。震级饱和的原因在于地震波是由岩石破裂产生的,但不同波形和不同频率的地震波幅值并不随破裂长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 矩震级 用能量定义的震级叫做地震的矩震级MW。 MW与地震矩MO的关系是: MW = logMO/1.5 – a 里氏震级提出后约半个世纪,Kanamori发展出由地震矩(M0)计算地震的矩震级的方法。 这种发展基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