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盐道历史概述分析.docx
古盐道历史概述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
一、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
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
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从而镇坪这一代形成了“一泉???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盛况。
二、虞坂古盐道
虞坂盐道,因盐而生。本名盐坂,因地处古虞国地境,故又名虞坂。源于 HYPERLINK / \t _blank 春秋时期,被史学专家定位为“中国第一条国道”。这是一条生生从青黑色山岩腰麓上凿出来的,依着山势,曲折蜿蜒,形如长槽,故名“青石槽”。
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该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路面宽2—4米,全长约8公里。翻越山峻谷深的中条山,连接运城盐池和黄河茅津渡,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甚至更远……于是行旅往来,商贾运输,帝王巡行,皆取此道……
是谁,将喘息的日影葬于古道;
是谁,用清澈的铃铛摇醒千年的感慨;
是谁,用高亢的山歌追赶条山的鸟鸣;
是谁,超然于古道之上,传递着文明的圣火?
最著名的古锁阳关
三、川鄂古盐道
神农架古盐道,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川鄂古盐道起自川东(现渝东)巫溪县的宁厂镇古盐厂。宁厂镇古盐厂是我国最早十大制盐地之一,号称盐都,盐业开发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四川上古史新编》一书记载,盐业开发大概与尧舜禹同时。
在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巫溪县之间,川鄂古盐道始于明末,兴盛于清朝,淡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神农架古盐道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从保康县的马桥镇沿南河水路而上,进入神农架的阳日镇,再从山路经松柏、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最后穿过大九湖到四川大宁厂;二是从房县上龛到神农架官封,经塔坪、红举、板仓进入大九湖。
发现沿途留下的重点遗迹遗物44处,其中湖北41处,重庆市3处。神农架林区是川鄂盐道文化密集区,古盐道遗迹遗物达到31处,其中古遗址10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1处、石窟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其他类3处。
四、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包括重庆)东部及南部,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千年古道。它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战国以来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也是一条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线路。
按地域划分,川盐古道可概括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以及川滇古盐道。
川盐古道作为古代巴蜀地区对官道的重要补充,对打破地方割据,打通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纵横交错数千里,大都途经崇山峻岭和高峡深谷,其间平坦道路极少,不少地段是铺石梯,或绕岩凿道,悬“栈桥”而过。而形成这些盐道大路非一代一朝,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川盐的外运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资源东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