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阴阳应象
[题 解] 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相应. 象:事物表现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征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内 容 提 要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自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然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界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之所在。 人 “ 治病必求于本”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注释一:指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正常发展规律。(张志聪) 注释二:指阳生阴亦生,阳杀阴亦杀,阴阳双方协调统一,相互为用。(张景岳) 注释三:阳生阴长为阴阳之治,阳主生发,阴主长养;阳杀阴藏为阴阳之乱,阴阳失调时,阳热亢盛,万物焦枯,类秋之肃杀,阴寒偏盛,万物闭藏,类冬之躲藏闭固。(李中梓) 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理现象。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外出:发腠理(卫阳之气行于腠理分 肉之间温养腠理) 实四肢(水谷精微中清轻稀薄 的部分充实肢体骨肉) 浊阴 下降:出下窍(指食物糟粕、水液由二阴 排出) 内入:走五脏(水谷精微中浓厚稠浊的部 分,如精、血、津液等, 由五脏收藏) 归六腑(水谷及消化吸收后残余
文档评论(0)